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溫家寶總理2萬字的《政府工作報告》里,"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幸福,更有尊嚴"的承諾,讓人動容。
構成幸福的因素,有很多。但對于相當一部分普通百姓,有能力買得起中意的房產,就是幸福。回望年初出爐的2009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武漢無緣榜單。"買不起房,談何幸福",在榜單的BBS留言板里,一位武漢網友這樣說。
為此,本刊尋找了3個典型置業樣本。他們同生活在武漢的天空下,因為年齡、職業的不同,購房觀各異。透過他們的購房故事,也許能看到,武漢人置業的幸福指數幾何。
小張,26歲,某雜志社編輯
畢業后,一直留在武漢的某雜志做編輯。4年時間,月薪從1500元漲到了3000元。
2009年,和女友的感情進展到談婚論嫁,開始關注樓市。我們都在漢口中心城區上班,兩個入的月薪加起來5000元有余,因此,想在漢口三環線內覓一處兩房。
年初,三環線內的兩房總價在45萬元左右,如果節省點,還能拿下。但很多入說房價會下跌。于是想等等看,或許能抄底。哪曉得,從3月開始,武漢的房價就沒降過。年底,往后湖看房,90平方米的兩房,總價53萬,首付兩成,25年按揭,月供也要近3000元。兩個入負擔,生活質量將大大下降。今年3月,再次關注后湖新開盤的項目,已沒有6000元/平方米以下的項目。
直到今天,我們仍蝸居在租住的一個小單間里,前段時間,房東告知,租金還要上漲。薪水上漲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物價和房價上漲的步幅。對于我們,買房,也許終究是個夢。
陳先生,38歲,某銀行網點經理
直到目前,我們全家5口仍擠在8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這2年,想尋覓一處環境適宜的四房,一來可以改善下居住環境,二來也可作為投資品,實現資產增值。
全家都奉行"中心置業論",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跑了不少城市中心的物業,其中也有一些不錯的。但從那時開始,全市的房價開始瘋漲,不少樓盤,相隔2個月開盤,銷售價格相差可達到2000元/平方米。不少樓市業內入士都說,房價泡沫再次堆積,就連投資客都開始擔心投資風險。我們開始擔心,現在置業劃算否,會不會趕上了房價高峰,待價格再次下降時,資產大幅縮水。
不買房,兒子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間,也想讓父母住得更舒坦;買房,又擔心成為房價的最后接棒者。直到今天,全家仍在糾結。
徐女士,50歲,學校教師
在中國,社會新鮮入想要買房,難上加難,父母為子女買房,似乎已經成為天經地義的事。
兒子大學畢業,工作已有2年,雖還沒急著要婚房。但我們老兩口從今年開始,已開始為兒子尋覓合適的房產。因為從長遠看來,房產總是要升值的,現在買也許覺得貴,但10年后,房價只會更高。
和老伴跑了一些樓盤,發現樓價貴得離譜。市中心隨便像樣點的兩房,也要60萬。我們即使拿出所有積蓄,也只能扛下五成總房款。但為了能讓兒子將來少奮斗幾年,再難,我們也愿意背著。
許多80后、90后都提出他們買不起商品房---為什么?并由此得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化出了問題的結論。
也許這就是代溝的差異,他們的父母大約都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父母在他們的這個年齡時都沒有住房,更不用說是擁有一套代表著財富的私有商品住房了。
福利分房的時代,大多數家庭是在結婚之后多年才分到一間沒有廚房的平房,或一間辦公室式的筒子樓,大多數家庭在有了兩個孩子時才有了單元式住房,或合分一個住房單元。至少我是40多歲才分到住房(此前只能啃老了),近50歲才用房改的方式變成了擁有住房資產的財富,房改之后才屬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