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市場化讓民眾有了更多的選擇,是改革讓更多的年輕人提前擁有了住房的財富。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在沒有生活工作的積累時輕松的擁有住房的財富。
住房是一種權利,保證居住權利是政府的責任,但有住所不等于擁有財富。而商品房不僅是解決居住問題,更是一種財富的積累,并且首先是財富的積累。而租房才是居住的權利,不帶有財富的性質。
如果今天的80、90后要與年近花甲的一代比財富的積累,就要有些特殊的本事。普遍而言這是不現實的,畢竟他們并沒有這樣長的積累周期,無論是經驗與貢獻都要有個周期的沉淀。
當老一代在用美國平均首次購置房產的年齡為31歲來衡量中國的發展時卻發現已購買商品房的人群中,中國20-30歲的戶主占到了34%,30-40歲的戶主則更多,約70%以上的商品房被稱為是年輕人的一代擁有了。而這種反差是證明美國的房子太貴,中國的房子太便宜,還是證明兩種消費觀念的差別呢?我看大約是后者。
中國的傳統是置房子置地,并要傳給子孫后代。而西方的宗教則大多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要進天堂則空手而去,若有遺產也大多做了善事而非留給后代。消費就比留有遺產更重要了,人活著時對快樂的追求比能否還清貸款而擁有住房財富更重要。
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以年齡劃分收入等級線的時代了。但積累則仍和時間密切聯系,財富則由貢獻和創造價值的能力決定。
房價的高低是個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問題,更是個金融與財富的問題,但絕不是個居住權利問題。如果將財富與居住權利混為一談,必將使中國的住房政策重新退回到承擔收入分配的計劃經濟老路上去。年輕人也許在夢想住房的福利分配,但老一輩人則決不愿在改革讓人們逃出火海之后再重新跳回到火坑之中。這正是代溝形成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