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起,深圳市近300名保障房違規申請人,會陸續收到深圳市住建局下發的第三批《行政處罰預告知書》。這張大罰單的公開,再次讓人們對保障房的分配產生擔憂。
瞞報300萬元財產、電力集資建房、公職人員“團購”經適房……一件件保障房分配的問題案例,刺激著“待保障”人群的神經,也考驗著社會監管能力。
“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將建設3600萬套。如何公正地切分如此巨大的“蛋糕”,至關重要。
亂局”:分配環節生亂象百姓擔憂“被”走樣
經適房、廉租房、公租房……越來越多的保障房開工建設,解決了低收入人群“住有所居”的問題。然而,少數地方分配環節出現的虛假申報、騙購騙租、轉租轉售等現象,也讓保障房陷入“尷尬”:
11個家庭隱瞞住房情況,18個家庭資產超過32萬元的限額,4個家庭資產超過限額3倍以上,最高達356萬元。在深圳市公布的第二批違規申報案例中,民眾產生了“保障房究竟保障了誰”的質疑。
近日受到高度關注的福建龍巖公務員“團購”保障房事件中,當地有關部門承認,有百余名以機關事業單位名義申購的人員,目前有9戶公職人員被取消申購資格。
審計署2010年底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重點調查的32個城市中,有18個城市向2132戶不符合條件的家庭分配了廉租房。
一方面是不符合條件的“擠入”保障房,另一方面卻出現保障房分配后閑置和轉租轉售的情況。
在福建省寧德市的保障房項目華庭小區,15棟住宅樓500多套住房大多陽臺空空蕩蕩。物業部門告訴記者,小區交付業主使用3年多,目前入住率不足20%。
北京東三環附近的保障房項目百環家園周圍,近年來陸續出現多家地產中介。支撐這些新門面開張的突出原因就是,大量房屋出租或開始出售。在一套90平方米的兩居室內,竟住著16個原本互不相識的租客。
不論是“渾水摸魚”還是“瞞天過海”,利益驅動都是主因。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對記者說:“保障房的初衷是解決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如果個別人將它作為牟利的工具,則變成了‘劫貧濟富’。”
“困局”:審查屢屢“失靈”監管難辭其咎
按照規定,保障房分配資格需由金融、社保、財稅、車管、民政、住建等多個部門審核。然而審視分配過程中的漏洞,不難發現,監管不力甚至缺位是主要原因。
其一,疏于監管,主觀不作為;其二,個別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違規開綠燈;其三,部門間信息割裂。
目前,我國多數地方的保障房申請主要遵循“三審兩公示”程序,即申請人的住房情況、家庭收入、家庭資產等需經過基層、相關部門等的審查和公示。流程看似嚴格,但一些部門監管走過場,縱容了違規行為的發生。
去年10月北京某區公布的保障房申請結果公示中,73名申請者中家庭年收入填報為“零”的有13名,家庭總資產凈值為“零”的19名,其中4人兩項均為“零”。公眾直呼:零資產?這樣的數據也太離譜!
在一些地方公示的申請人情況中,資產和收入等信息往往“遮遮掩掩”,初審、復審甚至終審漏洞百出,暴露出某些保障房項目審查把關“流于形式”。
2010年3月,深圳市第二輪保障房初審結果公示,公務員和公司老板赫然在內;10月,復審結果公布,媒體又發現了“零資產”住豪宅的現象;年底,在經過三審兩公示的最終名單中,甚至缺失申請者的住房、家庭總資產等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