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8日,兩條與樓市有關的新聞引起國內媒體的關注。
一條是浙江臺州市出臺了首個二三線城市限購令,表明樓市正式進入新一輪限購;
另一條是40余個城市個人購房數將聯網,目的是讓限購政策全國“連通”以遏制異地炒房。
《京華時報》很樂觀,認為40余個城市聯網工作完成后,同一權屬擁有人名下在40余個不同城市的房產將得以“一并查詢”,異地購房的資金流向、程度、走勢將可以得到“統一監控”,異地炒房行為有望得到遏制。
但是《新京報》對此持謹慎的態度,認為房地產領域存在的問題,不是限購便可以一勞永逸的。但限購政策可以起降溫作用,可以為下一步出臺制度化的、市場化的解決方案贏得時間。
《長江商報》認為臺州市出臺首個二三線城市“限購令”,既是某種行政自覺,也折射出了二三線城市政府愈來愈大的房價調控壓力。
該報也道出了擔憂,二三線城市依賴于土地財政,限購也意味著限制土地供應,在行政重壓下,地方政府雖出臺限購令,但倘若真行之,土地出讓金收入的降低,讓其保障房建設資金的提取量也相應降低。
將一線城市限購與二三線城市限購對接起來,會形成一個聯動的機制,讓“限購”成為國家意義上一攬子房市政策的一部分。《華商報》昨天說出了政策出臺的原因,二三線城市限購令更多充滿的是“警告”的意味:警告試圖進入當地樓市的大城市開發資本與地方游資不能輕舉妄動。
因為在房地產持續火爆的這些年,不僅房地產行業早已經是腐敗高發區,而且房產也已經成為某些官員的主要受賄物品。如果從房產角度來反腐敗,不僅能發現一批潛伏的腐敗分子,或許還能讓房價去掉腐敗成本回歸理性。
利用房屋權屬異地聯網多做“文章”,實現一網多用———不僅銀行、稅務、住建等機構和部門可以利用異地聯網完善監管,紀檢、司法等部門還能利用異地聯網反腐、辦案;不但能讓炒房者有所顧慮,更能讓腐敗分子有所畏。新華網認為限購與“異地聯網”對遏制腐敗有一定效果。
毋庸置疑,房屋權屬異地聯網主要是為了配合宏觀調控,但不能忽視反腐作用。
但是我們也在疑惑,一線城市限購,二三線城市也開始限購,四五線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