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2008年這場波動您認為它的原因是什么?
尹中立:
主要是兩個因素,第一個是中央政府密集出臺了一些房地產調控政策,尤其是二套住房政策,對房地產調控的影響非常明顯,壓縮了市場的投機性需求。另外就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在2008年9月份之后出現了惡化,部分熱錢從中國開始撤出,對中國的樓市形成了直接的沖擊。
解說:
從2007年國家相繼出臺調控政策,到了2010年力度更是逐步加大,先后頒布國十一條、新國十條、新國八條等,其中2010年4月17號頒布的新國十條,被譽為史上最嚴的房地產調控政策。
尹中立:
應該說從2010年年初開始國家的政策密集出臺,2010年先后出臺了三輪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我們看到價格下降從2011年的9月份開始,出現了明顯的松動,尤其是從2012年的年初開始,全國范圍內的價格下跌的情況已經開始出現了。
白巖松:
如果是在一個非常成熟的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出現“房鬧”的行為幾乎是很難,你很少見到比如說去賭場里,你去賭錢,賭完了以后賭輸了率領一幫人就去砸賭場去,當然人家賭場也得防著。另外在股市里頭也很少出現了這種你去投資,最后虧了股市狂跌甚至跌停,然后就去鬧,因為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這方面的教育工作做的還是相當好的。但是畢竟我們是處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關系中,這種不成熟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說我們作為消費者來說,也相當的不成熟,漲錢的時候一直有這樣的預期,我估計今天是“房鬧”當中的一員在幾年前可能也是曾經出現過房價由于不斷地在漲,自己想去剛性需求,或者說是想投資甚至是投機,半夜排隊去排號,然后去搶,別人怎么說都不聽,還告訴別人這房子一定會漲,結果房子價跌了,一轉眼覺得不舒服又開始去鬧了,其實我們自己也有責任。但是除了自己有責任之外,還有另外一點在中國也是非常特殊的,那就是在房地產價格和房地產市場方面,政策和政府的調控的力度是非常明確的。但是換一個角度去想,政策的變化難道不也是市場風險當中的重要一個嗎,尤其是在中國。那作為一個投資者或者購房者,難道當初就不會想到這樣的風險嗎,再怎么說畢竟有政府的介入。
我們來看一下,先說消費者,中華房商合作聯合會的主席賈臥龍說,從令人同情的弱勢群體,到如今咄咄逼人的“房鬧”,他們已經在無疑中成為阻止房價下跌的“釘子戶”,因為他們不愿意房價下跌,那些買房的人估計對他們也很不滿意,因為希望房價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已無用,這句話提醒將來要買房的人,只希望后來的準購房者們能夠引以為戒,三思而行,不要成為明日的“房鬧”。
我們再看《北京青年報》評論員張天蔚說,政府開方、開發商吃藥、購房者承受副作用,這樣的“三角債”極具中國特色。
專欄作家魏英杰說,鬧事者也好,開發商和政府部門也罷,都沒有真正把“房鬧”當做法律問題來對待,這體現了法制意識、契約精神的匱乏。
現在大家怕有問題,怕大家一鬧的話就覺得趕緊擺平,于是人家就更鬧了,不過從這個角度來說,“房鬧”事件的出現,也在提醒我們整個社會,解決未來的中國房地產的健康發展,恐怕還是要回到市場經濟的軌道當中,否則還會留下很多的隱患,咱們繼續關注。
解說:
今年2月,一直沒什么動靜的南京樓市開始降價,位于城東的東方紅郡[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樓盤,就宣布對在售的100多套房每平方米降價1000元,由于擔心降價可能引發老業主的不滿,開發商又決定拿出2600萬以代金券的方式,對老業主進行補償,具體方案是每戶每平米補償1000元,這筆代金券可用來購買指定的樓盤住宅,可以買車位,還可以在指定的裝修公司沖抵裝修款,以及支付物業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