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終曬福利的時刻,今天網友最關注的是“隱性福利”——住房公積金。
據媒體報道,各城市不同行業之間員工的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差異較大,高的達幾千上萬元,低的僅有兩三百元。廣州一位大學生說:“住房公積金,買不了房,救不了命,究竟能做什么?”
按照現行管理條例,有6種情況可以提取住房公積金:買、建造自住住房的,離退休的,喪失勞動能力并與單位終止勞動關系的,出境定居的,償還購房貸款的,房租超出家庭工資收入規定比例的。
我國住房公積金是低存低貸,很多地方公積金的貸款額度很低,繳存者無法使用。再加上住房公積金貸款的申請流程相對復雜,很多人難以使用這筆錢。
來自住建部的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住房公積金余額2.1萬億元。這些資金并非完全閑置,而是存入銀行和購買國債。但除了上海之外,這筆錢是如何使用的,收益多少,至今沒有公開過數據。
而且,在我國國內,住房公積金所有者沒有選擇權,這筆錢由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和運作。
新加坡有個中央公積金制度,投資者可以有兩種選擇:如果只把錢存入機構,會得到無風險的存款利率。還可以選擇自主投資,用于購買股票、債券等,但需要自主承擔風險。而且使用范圍要大得多,跟住房相關的費用都能夠使用公積金。
我國的住房公積金制度下一步改革,首先要保證信息公開透明化,其次能否考慮擴大公積金的使用范圍,比如付房租、支付供暖費等。目前有些城市已擴充了公積金使用范圍,如杭州放開20年以上二手房的公積金貸款,鎮江提出公積金可以支付自住房的物業費等。
深圳也曾試行重大疾病或手術可申請提取本人住房公積金賬戶余額。隨著房價近年來的不斷攀升,各地繳納的住房公積金數額用來買房或支付房貸還遠遠不夠。
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曾表示,對住房公積金采取市場化的方式實現保值增值確有必要,又非常可行。事實上,推動養老金、住房公積金等長期資金入市,是世界通行的做法,關鍵是有個合理的制度設計和監管,應當探索改進住房公積金的管理和投資運營模式。(中國經濟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