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態保護 建設生態小鎮 打造文化交通長廊
保護發展北麓 讓秦嶺常綠常美
“秦嶺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就能惠及西安人民、造福子孫后代,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此次政協會上,許多提案就秦嶺北麓保護與發展建言獻策,讓秦嶺常綠常美。
市政協委員梁小平在提案中說,水是秦嶺的命脈,要積極保護秦嶺水資源。他建議加強秦嶺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適時實施河道基流生態調度;開展峪口外溝道及防洪治理、河道生態林與河岸交通廊道等工程建設,實現秦嶺北麓多樣性河流濕地生態景觀功能的持續穩定和發展。同時,結合景觀生態保護規劃,適度布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歷史遺跡及水域、綠地景觀點,提升河流生態廊道的精神感受。
“鼓勵各類游客到秦嶺北麓旅游觀光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須加大對進山游客的環保和警示教育,提高游客環境保護的意識與責任。”市政協委員孫曉慶指出,秦嶺北麓環境衛生保護亟待加強,建議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應在人居較集中的地方設生活垃圾站,人居分散的地方設生活垃圾點,峪口內主要道路邊放置垃圾箱,定期用環衛車將各站、點、箱的垃圾運出山外做無害化處理。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引導,改變村民隨意拋撒垃圾的不良習慣,以減少山區內垃圾污染量,同時動員登山的環保志愿者對山林深處的廢棄塑料垃圾進行清理。
“我們建議,在我市秦嶺北麓區域大膽探索和創新以生態建設為特點的小城鎮建設的路子。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建設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全面提升秦嶺北麓小城鎮建設水平。”
致公黨西安市委在《關于加快秦嶺北麓生態小城鎮建設,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建議》的提案中提出,在秦嶺北麓努力建設20個左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資源內部循環、減少對外部環境的依賴,健康、持續和協調的小城鎮。可以在秦嶺北麓西段、中段和東段各選一個點進行示范鎮建設,取得經驗,帶動發展。
該提案建議,在這一區域率先探索“撤村進鎮”的路子,加快城鎮化發展速度。以發展較好、有一定規模的村鎮為中心,將一些小而分散的自然村整村作為社區并入中心村鎮,形成新的小城鎮,有利于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土地的集約經營,有利于農民就業和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務。同時,作為我市主城區的延伸端,也有利于未來承接城市發展。積極爭取省上的支持,在關中強鎮建設中,向秦嶺北麓小城鎮建設傾斜,增加區縣重點示范鎮建設投資。
市政協委員封蒨在《關于建設秦嶺文化山的建議》中提出,充分發揮我市境內穿越秦嶺山脈的幾條主要交通線路的資源優勢,打造文化交通長廊。利用陜滬高速、西漢高速、108國道、西萬公路等沿途兩旁裸露的斷崖、峭壁等山石資源,做碑刻文化。讓南來北往的旅客在旅途中接受文化熏陶,領略秦地文化、醉心秦嶺山水,享受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
封蒨還建議,差異化建設幾條以峪口為主的旅游景區。如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應以地質學知識普及、山水旅游為主,輔之災害防治、珍寶奇石展覽、礦物化石銷售等。太平峪森林公園應以休閑、度假為主,輔之以山珍銷售、農家餐飲等。朱雀森林公園,以野生動物知識普及、保護和觀賞為主,輔之天然生態林暢游的自然原生態景觀旅游。湯峪以溫泉度假、休閑娛樂為主,輔之養生保健。同時,結合文化產業發展趨勢,把周秦漢唐文化、民俗風情建筑、關中風俗傳統、佛、道教祖庭拜祖文化,禪定修行等綜合性文化元素挖掘出來,發展以秦嶺山水文化為主線的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峪口經濟。(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