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城鎮化中的主要作用是科學規劃、合理引導、制定政策、營造環境,不能“大包大攬”。要堅持市場導向,更多依靠市場手段,減少行政命令和過度干預,不宜把城鎮化率作為政績考核目標。
農轉人口 難享同等服務
2億多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制約了城鎮化對擴大內需和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存在社會風險隱患。
>>藥方
推進戶籍改革 均等公共服務
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覆蓋城鎮常住人口。
無序開發 城市病漸突出
一些城市空間無序開發、人口過度集聚,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重城市建設、輕管理服務,交通擁堵問題嚴重,食品藥品等公共安全事件頻發,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加劇。
>>藥方
優化城市結構 加快產業轉型
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統籌中心城區改造和新城新區建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城市產業支撐,營造良好創業、創新環境,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社會服務和居住服務水平,增強承載力。
□馬上就訪
明確城市規模界限
慎將縣鎮簡單劃入
京華時報訊 (記者周宇)針對人大財經委調研報告中“加強城鎮化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這一建議,記者采訪了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他對城鎮化過程中城市規模界限設計、城鎮化評估體系等問題做了解讀。
記者:您認為市、鎮標準應如何界定?如何確定常住人口規模?
易鵬:隨著人口流動越來越明顯,再用戶籍人口做標準有些不合時宜,所以要用常住人口做標準,更科學、更全面,也體現了以人為本。對于常住人口的規模,雖然現在流動性較強,但整體規模還是可以掌握的,可以從產業布局、產業結構方面預測出來。
記者:城市規模界限指什么?
易鵬:人口規模是很重要的一個界限。我們現在以100萬人為標準,超過就是特大型城市,現在全國已經超過150個了。有的城市人口是100萬,有的是2000萬,都劃在一類,我認為這樣界限就太模糊了,未來城市標準要體現出差異化?,F在一些城市還有市轄縣、市轄鎮等等,我認為不合適。城鎮的概念應該是主城區的概念,是以建設用地連接的概念,是建成區的概念。比如重慶很明顯,有2800多萬常住人口,3000多萬戶籍人口,實際上很多地方不是連著主城區的,不應簡單把它們劃在一個城市。
記者:城鎮化評估體系應該如何設計?
易鵬:我們過去對于城鎮化評估只有城鎮化率一個指標,是很單一的數量指標,以后要改成質量指標,就包括建議中提到的農村轉移人口就業水平、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率、農業現代化程度、土地利用效率等一系列標準,需要是科學、系統、完整的指標體系,這樣就可以針對城鎮化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
□延伸閱讀
14個省區市已實現
城鄉戶口統一登記
京華時報訊 (記者孫干)昨天,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4個省(區、市)探索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18個省(區、市)出臺了具體實施意見,初步為農業人口落戶城鎮開辟了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