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協助者盡力,而作為執法主體的城管隊員沒有進行同樣的“文明進化”,“老人協管”很可能成為一個效力有限、觀賞價值突出的城管“盆景”。
據報道,在湖南岳陽縣街頭,出現了一批平均年齡超60歲、面帶笑容的老人。他們作為城市管理志愿者,冒著熱浪穿行在各條街道,深入店鋪攤位,對不文明經營行為苦口婆心地勸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街市秩序一時大為改善。
在近期城管暴力執法現象不時發生的背景下,“打感情牌”的岳陽縣城管無疑吹來一股清新之風。與此前出現的眼神執法、賣萌執法、列隊執法等方式相類似,讓慈眉善目的老人協助管理,他們不靠強制,而是通過攀談、交心、說服的辦法來維護城市秩序,在相對融洽乃至和諧的社會關系中實現管理目標,其實也是柔性執法的體現。
所不同的是,“老人協助執法”側重于向社會借力,這批老人中有退休干部、教師,也不乏熱心市民,具有一定的社會代表性。他們的出現,天然就比制服鮮亮、喇叭響亮的城管隊員,更有親和力,長者為尊的身份,也有利于發揮影響力。于是,在剛性的公權力和脆弱的攤販之間,設置了一個不無溫情的緩沖地帶,不僅可以避免二者迎頭相撞,而且為相互交流和理解開辟了一個新渠道。“有話好好說”,比起動不動就是“貓鼠追逐戰”,總要來得文明進步。
但是,光是打“感情牌”,還不足以破解城管執法的困局。一定意義上,這些老人將心比心、以細致思想工作打動人心,都為當地城管如何執法樹立了榜樣。如果只是協助者盡力,而作為執法主體的城管隊員沒有進行同樣的“文明進化”,“老人協管”很可能成為一個效力有限、觀賞價值突出的城管“盆景”。
更重要的是,和言細語、噓寒問暖,雖然讓人感動,畢竟當不了飯吃。執法再柔性,倘若不能與市民生活需求、攤販生計出路有機結合起來,形式上不論怎么溫情脈脈,實質上還是“只堵不疏”的思維,其效果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管得了眼前,顧不了長遠。
所以,比“感情牌”更重要的,是打好“服務牌”。比如,合理規劃經營區域,規范市場秩序,創造文明衛生的營業和消費環境,一直是人們呼聲很高的瓶頸問題。就在不久前,湖南臨武一個瓜農為了街市上的“一席之地”,在與城管的沖突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在一些地方,城管隊員向進城賣瓜的農民發放精心繪制的“西瓜地圖”,既為他們賣瓜提供便利,也減輕了對城市環境的壓力。寓管理于服務,變無序為有序,這才是破解城管難題的大智慧。(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