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已經使得學區房成為一根火爆的“接力棒”,前一任家長會在六年或者三年后拋出,而新的家長則在群起而爭搶,比拼的是金錢和對學校的期盼,而今開發商也已在覬覦這根“接力棒”了,那么,學區房這根“接力棒”未來將會如何傳下去?
“學區房”的說法教育部門并不認可
事實上,“學區房”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講,“學區房”是房地產市場的衍生品,同樣也是現行教育體制下的一個獨特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去購置、租賃教育質量好的學校學區的房產。
西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產資深人士介紹說,“學區房”大致可以分作三類:一種是本身就處于公辦學校的招生范圍之內的房子,不需要額外交費,就能上對應的中、小學,但是要注意學區的變化以及學校的入學要求;第二種是開發商和學校達成某種協議,比如開發商為學校蓋教學樓等,購房的業主會有上學名額;最后一種就是單純的距離學校比較近,家長圖個孩子上學方便,“至少孩子早上能多睡一會”的房子。此外,也有看法認為,“學區房”還有一種形式,類似于品牌輸出,由開發商和學校聯合辦學,學校提供管理和教育資源,開發商在自己新建的樓盤提供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
不管怎樣分,“學區房”的背后實際上是教育資源在主導,如果沒有名校的支撐,實際上也就沒有什么所謂的“學區房”概念了。
但房產行業人士的“學區房”說法,并沒有得到教育部門的認可。記者日前就此采訪西安市教育局,在填寫《新聞采訪登記表》時,就被要求就“學區房”作出解釋。對于采訪要求,西安市教育局相關工作人員解釋說,因為休年假的緣故,登記表仍在審批之中,審批之后會及時溝通記者。直到記者發稿前,還沒有結果。此后,記者和部分公辦中小學溝通,對方也多表示沒有聽說過“學區房”說法。
在西安市教育局原副局長、西安市教育學會會長許建國看來,“學區房”表面看是個房地產問題,但實質上是個社會現象,所謂“學區房”本身在政策、法規當中并沒有相關的認定。
記者說話
只是換個“馬甲”
調查了一圈“學區房”,卻不由得想起了“贊助費”。
記者在二十多年前上學,就屢屢聽到“贊助費”一說。那個時候,如果跨了學區,家長往往要掏一筆不菲的錢,孩子才能繼續上學。而今的學區房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只不過是把直接交贊助費改成了從開發商手里買房,或者從某些前任學區房業主手里接“接力棒”。
思量之下,還算是有進步,至少避免了交納贊助費所帶來的權錢交易和暗箱操作,但是,把擇校變成擇房,仍然是一種變相的不公平。明里買房和暗里交擇校費,在結果上沒有多大的區別。家里經濟條件好些的孩子就近進好學校,條件不好的孩子只能靠邊站。
正如西安市教育學會會長許建國所言,“學區房實際上是公平受教育權利不能實現的結果。”無論是暗交贊助費,還是明買“學區房”,看來只是換了個“馬甲”。(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