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激活民間資本和吸引外來投資,它支持榆林先行開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試點,將“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并將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甚至,在產業園區內的民營企業土地出讓金可以分期付款。
另外,陜西省還支持榆林在民營企業用地、融資、擔保、用工、結構性減稅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新路徑,創建民營經濟轉型實驗區。
盡管當地的民間金融體系發生了許多問題,但這份文件仍如此表述:要“支持民間資本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和村鎮銀行等。支持拓寬應收賬款質押等動產擔保范圍,鼓勵降低擔保費用。鼓勵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推進民營企業集合票據、集群債券、集合信托和短期融資券的發行,大力支持民營企業上市”。
對民營經濟的厚望和急切態度,讓許多人意外。“支持民營企業是對的,但不要提過于超前的東西。在榆林通過直接融資扶持,有沒有合適的民營企業?有,但它不像珠三角、長三角有那么多的民營科技數量,能夠培育創業板上市,”張寶通說,“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不要著急,具體推進起來要有一個務實的態度。”“在有些新聞里,榆林經濟放緩被過分夸大”,前述榆林市發改委的官員說。他隨后又補充道,“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榆林必須更加努力,才能實現轉型,維持增長速度和吸引投資者。”“以前我們是大姑娘不愁嫁。現在似乎已經時過境遷。說到底,轉型仍然要通過投資、上新的項目來實現。”他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