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也認為,從戶籍分化到土地二元結構再到整體規劃,存在著各個層次的利益結構之爭。
我國城鎮體系紛繁復雜是城市資源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我國城鎮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城市、較大城市、地級市等級別,而不同級別城鎮資源配置有限“我國城市資源長期以來受到行政等級對資源分配的干預,資源大量向直轄市、副省級城市流入,導致我國城鎮規模體系兩極分化。”魏后凱認為,資源配置不均導致我國大城市規模膨脹,中小城市數量和規模下降,人均占有資源有限,公共服務能力低,基礎設施落后,出現了萎縮的狀態。
數據顯示,2000年-2010年,城市人口200萬以上城市人口比重從22.53%上升至31.84%,城市人口規模50萬- 100萬城市人口比重從15.54%上升至18.96%。而人口規模在20萬-50萬城市人口比重則從28.86%下降至22.89%,20萬以下城 市 更 是 從1 8 . 5 2 %下 降 至10.31%。
對此,魏后凱指出,雖然2010年全國小城鎮數量達1 .94萬個,但由于大城市對周邊小城鎮的極化效應以及發展機會的剝奪,加之小城鎮本身缺乏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水平跟不上等原因,導致小城鎮自身發展能力嚴重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等級限制,一些本已城鎮化的城市又開始出現人口流失現象。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副院長李文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介紹道,以福建為例,福建沿海一帶,由于民營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發展速度較快,城鎮化進程也相對較快。但這些地方由于城市投資不足,導致當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遠不能滿足當地的居民需求。比如福建工業發展最好的縣級市———晉江市,如今已經聚集了100萬的非農產業人口,但由于縣級市配套的限制,城市醫院仍是縣級水平,公安匹配也嚴重不足,導致本已吸引的高端人才不斷流失。
方向 城鎮化不能是空中花園
2010年我國287個地級以上的城市市轄區集中了全國51.2%的投資和56.3%的生產總值,但卻只容納了29%的人口。
李培林表示,隨著近年來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鎮化發展面臨的約束和制約愈加凸顯。數以億計的農村轉移人口使城市社會面臨嚴峻的挑戰。
“我認識的很多地方官員,在主觀上對城鎮化的認識是一種理想化的產物。”李鐵指出,我們在所有的城市看到規劃,都是錦上添花,都是給富人做的規劃,沒有窮人的空間。而真正的城鎮化需要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方便的生活和生產條件,而不是想象中的空中花園。
李鐵表示,現階段大量城市以城市花園的模式建設城市,意味著城市的建設成本增加,而建設成本增加促地方高價賣地,地價高企又帶來了房價上漲,帶來城市成本的提高,致使農民進入城市門檻越來越高,戶籍制度改革目標也難以實現。
“與此同時,城市發展模式的調整遇到一系列傳統慣性挑戰,當全國幾萬個城市都在按照這種開發新區花園的模式建設城市的時候,當一個改革觸動所有政府官員利益的時候,改革措施是否可以持續延續下去,或者說得到落實,這是值得懷疑的。”李鐵說。
對此,喬潤令認為,我國應嚴格控制特大城市和小城市新增建設用地,合理保證生活用地,提高生態用地比例,優先保障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用地。
“我們需要的不是出現越來越多的特大城市,而應是小城市集群。”喬潤令認為,只有城鎮城市集群化,生活、居住、工作都得以解決并走向富足,才能使越來越多的人留在自己的城市。(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