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已經退出的房企表現也差強人意。媒體近日報道,遠洋地產[簡介 最新動態]在脫離央企中遠集團之后,先后有中化集團、中國人壽、南豐控股入主遠洋地產,成為其大股東。幾家股東對于管理權的爭奪,一度讓遠洋的股權結構難以穩定,進而造成管理的混亂。加上脫離央企以后融資成本加大、財務和銷售都面臨巨大的壓力。
遠洋年報顯示,2010年上半年,遠洋在中遠旗下時,協議銷售額為83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11.52億元,凈利率高達24%; 2013年上半年,協議銷售額增長至178.13億元,凈利潤卻只有14.17億元,凈利潤率降至9.9%。
南京的一小步
從上述分析看,南京國資“退房”有時間表、有企業詳單、有退出方法,并且全線退出,這無疑是一個大膽的嘗試。考慮到文件提及的“符合國家要求”的說法,有理由認為,一旦南京國資“退房”取得成效,將成為國家調整國資房地產業務的政策依據。
一位接近南京市政府的人士認為,國資退出房地產,與南京市近年大力倡導產業轉型、聚焦科技創新的大背景關系密切。
“南京國企退出房地產開發是一種好事,有利于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長三角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正高級經濟師張啟祥認為,在法律的框架下,市場經濟中不應該存在經濟所有制的差別,政府應該一視同仁。這次政策的發布,其實在提醒這些國企不要依賴行政資源的優勢,應該提高市場競爭力來提高自己。
江蘇省城投建設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陶存鑫認為,早期的一些市屬國企并不是從地產開發起家,但是通過一些置換等渠道,拿到了不少地塊,當時在市場上比較有競爭優勢,不過,近年來隨著土地價格的飆升、土地政務的透明化,這些優勢已經不存在了。“這更多體現了政府想要規范市場的決心”。
“要發揮市場作用,從長遠看,國資退出房地產是遲早的事,”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對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表示,這將改變國有企業拿地王的現象。在他看來,國資未來更多應投入基礎設施等建設,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作用。
不過,“財政收入不足,出讓一部分國有資產,這也不是說退就退的事,但從長遠看將是趨勢。”蘭德咨詢總裁宋延慶接受中國房地產報采訪時說。
業內人士認為,一個樓盤從拿地到建成再到銷售可能需要3年到5年的時間,而國企退出的過程顯然需要更長時間。就全國范圍而言,國企退出房地產市場之路依然漫長。(中國房地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