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目前有300萬人的客戶群體,每人每月在社區內的消費如果能達到1000元,即便是按照1%的傭金抽取,也有3000萬元的可觀收益。
“以住宅開發為單一業務的開發企業正式涉足金融業,也可以說萬科跨入了新一個十年的發展周期—從住宅產業化走向金融化。”北京(樓盤)大學房地產發展研究基金中心特約研究員劉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
當萬科宣布入股徽商銀行之后,從前期融資到中期按揭再到后期的社區金融體驗所能聯想到的一系列動作,也許正是萬科在金融領域發起的一場深海戰略。
社區金融的布局
關于入股徽商銀行,網傳萬科管理層認為提供全方位現代化服務的需要不斷增長,而建立一個金融平臺對這一目標十分重要。
“這其實正是一個信號,國家的監管正在對金融行業一點點放開。”在劉艷看來,萬科踩了很好的一個點,相當于是對標桿企業的一個試點。
“合作的第一訴求并非是打通融資渠道,而是地產金融全體系架構的搭建,對萬科而言,則是從前期融資到中期按揭再到后期的社區金融體驗,一個縱深發展的戰略。”高和投資金融分析師李慧忠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在李慧忠看來,社區金融體驗的不斷完善是更有利于房企增加與業主之間粘性的有效策略,“在此之前,萬科更多的是通過"萬客會"這樣一種載體來維系與業主之間的聯系,但這種粘度并不夠。真正能夠跟客戶直接深度接觸的是金融,從消費到財富管理,如何能夠在已有的客戶積累成本之上增加客戶粘性,對客戶價值進行更深的挖掘。”
據了解,萬科目前管理著362個社區、40萬住戶、約300萬的社區人口,未來5年將可能增加到500~600個社區,100萬住戶,約800萬的人口規模。
如此龐大的基數之下,萬科又會去怎樣布局它的金融服務,盈利空間又有多大?
之前有業內猜測,社區金融服務的業務主要包括各種涉及繳費的便民服務、水電燃氣或交通罰款等,其次幫助業主進行資產管理的理財產品,最終可衍生到社區電商平臺。在劉艷看來,在社區金融領域,可以通過開發一些社區一卡通的產品,涵蓋區域內的不同消費,采用一種預付式的模式,通過與銀行的合作具備一定的金融性功能;此外,還可以衍生出小額貸款,對社區內的小微企業進行扶持。
根據萬科此次電話會議披露的情況,萬科最近2~3年都策劃為其管理的社區提供金融服務,且已嘗試與華夏銀行(600015,股吧)、民生銀行(600016,股吧)等一些較大的銀行進行合作,但目前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社區金融的生意經
其實,在社區金融服務領域,萬科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花樣年走在更前面。
花樣年總裁潘軍曾提出,到2020年,花樣年彩生活服務的社區將超過10億平方米,超過4000萬人口。屆時,假使每人每月社區消費2000元,4000萬人的一年將消費上萬億元。
“如果能拿到1%的傭金,就是100億元,按天貓模式計算,收3%~5%的傭金,則是300億~500億元。”這是潘軍對于這一平臺盈利模式的預估。
如果以此衡量,萬科目前300萬的客戶群體,每人每月在社區內的消費如果能達到1000元,即便是按照1%的傭金抽取,僅社區內基本金融消費服務的收益便是一組可觀的數據。
但對于地產大鱷的萬科來說,野心應并不僅止于此。
社區金融服務可以成為萬科組建其大數據的另一把利器。萬科如果能夠對社區內客戶金融消費習慣的大數據庫建立成功,進行針對性的服務,不管是理財產品也好抑或是小額貸款,甚至是單獨針對一部分業主進行房地產基金產品的銷售,似乎都充滿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