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北京,或是藍天烈日,或是暴雨傾盆。霧霾的遠離,讓人們仿佛忘記了還有空氣污染這回事兒。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的專家表示,室內空氣質量經常被人忽視,其實很多時候室內甲醛、揮發性氣體等污染物的種類和濃度都遠超戶外,其危害不亞于霧霾。
大多數人每天超過80%的時間是在各類建筑物內度過的,室內環境對于人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可是請環境公司做一次檢測,耗時長,花費大。有沒有一種簡便易用的裝置,能夠實時檢測室內不同地點的空氣質量,指導人們開窗通風、凈化空氣呢?清華大學的大四學生劉天一和同學開發出了一套“室內空氣污染可視化檢測系統”,讓空氣質量檢測變得輕松簡便。目前,他們的這項技術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
創意
像測戶外空氣一樣測室內空氣
2010年,劉天一從黑龍江哈爾濱考入清華大學,就讀于精密儀器系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他是定向生,平時學習任務較重,但這并不妨礙他抽出時間參加一些科研項目。
2012年上半年,正讀大二的劉天一加入了一個關于重大設備“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的研究項目,“一些精密裝備在運輸過程中,需要對它儲存空間的溫度、濕度進行不間斷精密監測。”半年實驗室“泡”下來,劉天一印象最深的收獲是三個空氣檢測特點:數據可測、設備能耗低、數據可無線傳輸。
也是在這一年,霧霾不斷席卷華北、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成為北京乃至全國民眾關注的焦點。在清華校園里的劉天一也感受到了這一變化,他喜歡在傍晚時分去紫荊學生公寓前的操場跑幾圈,但灰蒙蒙的天讓他嗓子不舒服。劉天一說:“北京已經有空氣質量監測系統,我就想,室外空氣差,室內空氣很有可能也已經污染,能不能做一個檢測室內空氣質量的系統裝置呢?”
他上網檢索發現,一些環境檢測公司開展了室內空氣檢測業務,但收費不菲,并且需要預約、耗時較長,檢測也只能一個點一個點進行,“我要做一個能夠同時反映家里任意一個地方空氣質量的系統,不是‘點’,而是‘面’。”劉天一暗下決心。這樣一套系統,最關鍵的指標就是:數據可測、低能耗、可傳輸。而這,恰恰是他不久前的收獲。
研發
歷時半年自主設計無線傳輸設備
決心一下,行動便迅速開始了。2012年的下半年,升入大三的劉天一迫切需要“招兵買馬”。他從清華大學鼓勵科技創新的“星火班”里找到了兩名志同道合的同學:精密儀器專業的李靈和機械專業的蔡棟。又在自己班里找到了兩個“同伙”:程文雪和周丹。五人團隊正式組建。他們還從學校拿到了5000元的經費支持。
這五人團隊完全不符合清華工科專業男多女少的特點——只有劉天一和蔡棟是男生。時不我待,兩天的討論過后,五人分工確定:劉天一負責硬件、電路和檢測;蔡棟負責芯片和編程;李靈負責機械結構設計;周丹負責關系到無線電傳輸的射頻技術;程文雪則負責計算機軟件和數據庫。
每個人的特長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劉天一告訴記者,回顧整個研究,困難最大的一關便是攻克無線傳輸技術。他們知道市場上有現成的無線電傳輸模塊在銷售,但經過再三考慮,還是決定自主研發,“一是因為市場上賣的無線模塊體積太大,不符合我們輕量化的設備定位;二是它們的定價過高;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想做出自己的技術。”劉天一說。
重新開發,談何容易?他們通宵設計、焊接后的調制電路,安上發射天線后卻死活傳不出一點信號,只能重新設計。這一個來回就是一個星期。第二次嘗試,依然不行,然后再來。到了第三次,無線傳輸終于“有了一張床板的距離”,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他們又推倒再試了一次。第四次,信號傳輸的距離穩穩地保持在了30米以上。他們成功了。這時,距離他們啟動這個項目已經過去了半年。
接下來的研發就是水到渠成了,計算機軟件很快成型,傳感器的采購、安裝也非常順利。到2013年初,整套系統終于研發成功。
效果
50平方米房間3秒顯示污染信息
近日,在清華大學紫荊學生公寓,記者見到了這套室內空氣檢測系統的簡化版。粗一看,它們就是一個個的小盒子,每個盒子如一副撲克牌大小,只不過盒子上都立著一根約10厘米長的天線。劉天一說,這套系統中,有4個盒子沒有安裝傳感器,它們承擔的是“定位基點”的作用,裝有空氣質量傳感器的盒子從“定位基點”處接收信號,就可以通過三維立體確定自己的位置。
劉天一熟練地啟動一個傳感器,同時打開筆記本電腦上的一個軟件。大約3分鐘過后,軟件顯示出一張類似熱成像效果的地圖,很快,地圖的一處顏色開始由藍變黃,最后變成橙紅色,“說明這個地方空氣污染物濃度高,顏色越紅,濃度越大。”劉天一說,具體的濃度數據可以通過軟件還原獲得。
劉天一說,他們曾經找了一間大約50平方米的房間進行測試,啟動傳感器之后,將傳感器盒子置于一片被刻意灑上了少許甲醛的地方。結果三秒鐘后,計算機上的軟件就接收到了這里甲醛濃度過高的數據信息,非常靈敏。
遺憾
未能將PM2.5納入檢測范圍
劉天一告訴記者,這套系統的硬件配置包括4個定位基點,一個網關,以及任意個數的傳感器檢測終端,“最多可以設置122個終端,覆蓋一套房子的任意角落沒問題,隨時檢測,隨時反饋,這就是它和普通室內空氣檢測手段的最大不同。”
他說,經過測試,這套系統的氣體檢測精度可達百萬分之六,位置檢測精度可達0.5米以內,完全符合家庭環境的檢測需要。耗電方面,這套系統也非常節能,充電一次可工作超過12個小時。成本方面,劉天一說,如果能夠實現量產,4個定位基點、一個網關、3個檢測終端,成本也就500元左右,“一般家庭完全可以承受。”他說,開啟這套系統,一旦發現家里某個房間空氣污染嚴重,就可以開窗通風或者開啟空氣凈化器,很有針對性。
記者了解到,目前這套系統的專利申請已經處于實質審查階段。劉天一告訴記者,他們的這套系統能夠檢測甲醛、氨氣等多種室內空氣污染物。但對于備受公眾關注的PM2.5、PM10等顆粒物,這套系統并沒有納入檢測范圍,“合適的傳感器不好找。”他坦言。此外劉天一還說,這套系統在使用人性化方面也還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開發匹配的手機客戶端軟件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吧。”
今年下半年,劉天一就將升入研究生階段,他選擇了碩博連讀,五年的艱苦努力,專業是“慣性技術”,“和我之前做的這套系統是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了。”他說,如果有時間,一定會把這套室內空氣污染可視化檢測系統盡力完善。
本報記者 張航文并圖 J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