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贈通常都是掌聲的引信,但并非所有的捐贈都收獲單一的掌聲,有時也會收獲倒彩。比如陳光標到臺灣到美國當街撒錢,他所獲得的倒彩聲則超過了掌聲。當潘石屹宣布向哈佛大學捐獻1500萬美元(約9300萬人民幣)時,爭議之聲就即刻彌漫網絡。
質疑者問道,在國內致富的地產商為何助學國外而不選擇中國高校?能到哈佛大學讀書的中國學生,并非最需要捐助的人,潘石屹是不是想通過捐助國外名校留學生來網羅人才?他這么做是否為將來子女進哈佛鋪路?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捐給誰是捐贈者的權利,外人無權說三道四。中國高校的貪腐新聞頻爆,捐給他們還不知道最后落入誰的口袋……
潘石屹的妻子、“SOHO中國”CEO張欣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助學是希望更多中國優秀貧困生能接受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SOHO中國基金會沒有對受助學生畢業后是否回國、或到SOHO中國工作加以要求。
說旁人對捐贈者無權說三道四,這也不盡合情合理。捐贈者有捐贈的權利,議論者也有議論者的權利,二者并不矛盾。可加考究的只是,誰說的更有道理。
我們都知道,比起超級大國美國,中國有更多的學校和學生需要捐助。作為中國人,從一般的地域常情來說,大部分都會希望“肥水不流他人田”,把這將近一個億的人民幣留在嗷嗷待哺的內地學校,留給那些還上不起學讀不起書的窮苦學生。
但這么做,我們卻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問題:國內的學校是不是經得起信賴和托付?一些教師的師德、教學和學術表現還能不能適配這些捐款?當帶著慈善溫度的捐款去向不明,被使用的價值不彰時,捐助的沖動一定會受到降壓和阻滯。
精明的潘石屹在巨額捐贈的背后,應該也會有某種個人動機。但潘石屹與陳光標不同。陳光標在美國街頭“嗟來”般地發錢,其高蹈的富人姿態和低級的作秀花式暴露無遺。潘石屹把錢捐給學校,并且指定捐給經濟不那么充裕的中國留學生,其境界顯然與陳光標不可同日而語。可以細究的只是,在需要與更需要之間,他捐給了可能的需要者,而非更需要者。
面對潘石屹的“捐外不捐內”,我們更應該質疑的是,我們一些學校為什么經不起信賴和托付?假如把錢投向“雪中之炭”,卻有被雪吸收融化的危險,那么轉而把錢投向更可靠的“錦上之花”,這種選擇是不是更為明智?
如果有足夠的自省精神,國內學校應該從潘石屹捐助哈佛的行為中看到自己的問題,并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以實際行動來改變捐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