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鼎城2008小區屋頂裝有光伏發電系統、陽臺裝有太陽能熱水器,實現了建筑光伏光熱一體的應用。
一場關于光電建筑如何發展的座談會10月19日在山東省煙臺市召開。行業協會負責人、光伏企業、開發商、媒體記者圍繞光電建筑項目建設發表了各自看法。
2013年5月22日,煙臺鼎城2008小區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實現并網發電。這是山東省首個實現并網發電的小區光電建筑項目。該小區的特點不僅是具有零土地使用、零距離輸電和用電黃金時段零排放發電的節約傳統能源、保護環境的“三零特性”,同時也展現了未來城市小區建設太陽能綜合應用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也許就是光電建筑今后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的樣板之一。
光伏組件變身屋頂成為建筑構件
煙臺鼎城2008小區展現的是屋頂太陽能發電和陽臺壁掛太陽能熱水器利用的太陽能綜合應用模式。它提出了城市小區建設屋頂采用用戶側并網太陽能光電、南墻壁掛分體承壓式太陽能熱水器綜合應用的新概念。
其中,據了解,小區屋頂光伏項目總裝機量50.4千瓦,分別在4棟25層高樓樓頂裝有屋頂光伏系統,總裝機面積372平方米,共使用電池組件288塊。每天可發電200度,能夠滿足50戶居民全面的用電需求。
小區每戶陽臺還安裝一臺100升并配備電輔助加熱、承壓式水箱(室內)、壁掛式兩平方米高導熱系數防凍平板集熱器的太陽能熱水器。每戶每天可產生攝氏60度熱水100升,可節約用電5度,年可節電143.26萬度。
建筑光伏光熱一體化被業內認為是光電建筑發展的方向。其難度在于太陽能組件如何連接建筑可以保證建筑和光伏發電兩者的使用安全并不影響光電、光熱效率。煙臺鼎城2008小區采用一種叫高平整度一體化太陽能發電整體屋頂的技術,直接用太陽電池方陣完全替代傳統的建筑屋頂,把太陽能發電與建筑融于一體。這項技術的大膽巧妙在于:改變了太陽電池組件與支架的連接方式,使太陽電池組件徹底成為了一個建筑構件——屋頂。
小區實現光熱建筑一體化,則是通過陽臺外懸掛、陽臺欄桿式、陽臺嵌入式等安裝方式與建筑結合,實現了高層建筑戶戶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在北方寒冷的冬夜,陽臺太陽能熱水系統“U”型管自然微循環系統還能夠迅速啟動,零下50攝氏度的低溫條件下使用無礙。
住進新房省電費還能賣電錢,鼎成小區搶手
“居民用不了的電可以賣給國家。”減少電費、居民用不完的電還可以賣掉賺錢,這一特點使得煙臺鼎城2008小區的四棟樓在銷售過程中很是搶手。同時,據介紹,這四棟樓每棟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工程造價3500萬元左右,每座樓頂安裝20KW太陽能光伏系統只增加了造價50萬元,僅占總造價的1.43%。銷售的順利和成本的經濟讓項目資金快速回收,大大減少了財務成本,實現了百姓和開發商的共贏。
建筑光伏發電:五六年可以再造一個三峽
在市場中應用未知技術不是跟著感覺走就可以緊抓住夢的手。商業的風險總是讓開發商慎之又慎。煙臺鼎城2008小區的建筑光伏光熱一體化項目得以落實,源于多年來對太陽能應用與建筑結合的潛心研究和市場調查。
項目負責人表示,屋頂太陽能發電目前國內外多為附著式BAPV模式。這種方式是在原屋頂加裝太陽能發電方陣,必然要破壞原屋面結構,還需作防漏水處理,采用發電屋頂技術,不僅可節約屋頂建造費每平方米400 600元,還增加了建筑的整體性,使建筑物更加完美。
他同時表示,從光熱建筑一體化來講,目前我國太陽能熱水器市場較太陽能發電更為成熟,深為老百姓所接受,但更多的是安裝在屋頂上,其使用方法根本不適用高層建筑,沒有可供安裝的位置,而這種錯落無序的安裝,從高處看也破壞了建筑美,與環境極不和諧,也無法與建筑集成一體。
“當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力支持建筑屋頂太陽能用戶側發電,部分省市也出臺了新建建筑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強制性政策,根據現階段我國太陽能產業狀況,未來城市小區建設太陽能綜合應用的新模式是一個完全可操作實施的項目,市場前景很好,也是在建筑節能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采用的技術措施。”項目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我國既有建筑達400億平方米,同時每年新建16億到20億平方米,以新增16億平方米平均樓層為20層來計算,其屋頂面積為8000萬平方米,考慮到屋頂南北坡和其他因素若實際只利用1/4,即2000萬平方米,按每平方米可安裝140瓦太陽電池,則每年可新增太陽能發電的功率容量280萬千瓦,僅此項5到6年即可再造一個“光伏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