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加劇,企業布局養老地產。圖為某企業在武漢推出的高端養老社區。 CFP供圖
1月10日,清華大學建筑學教授周燕珉在一個講座上講養老建筑,她認為國內對養老住宅的關注度遠遠不夠。
文/片 本報深度記者 劉志浩
老齡化的氛圍正在人們的衣食住行間加速擴散。2050年的大街上,你將很難看到太多青春靚麗的面龐,取而代之的,將是銀發滿頭和蹣跚步履——這樣的預測正慢慢變為現實。
在不久的將來,是否“適老”(適應老人),將成為評判一件事物甚至一項產業成敗與否的重要標準。
這樣的大背景下,“養老住宅”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但是,“老年人+房產”并不等于“養老住宅”。“養老住宅”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社會工作”,與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等緊密結合,無視或簡單地堆砌,帶來的將會是什么?
房子+老年人≠養老住宅
“你們將是未來老齡化社會中事關房子的最后一道良心。”1月10日下午,面對報告廳中200多張年輕面孔,清華大學建筑學教授、長期專注于住宅精細化設計及老年人建筑設計研究的周燕珉說,如此形容未來的建筑設計師,是因為與未來老人們的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莫過于“房子”。
臺下慕名而來的房屋建筑設計師對周燕珉的話并沒有多少反應,只是伴隨她每次點擊鼠標翻過一頁幻燈片時,匆忙地伸出手機或相機,對準兩塊并不是太大的LED屏,留下一些影像資料。
房地產仍是這個時代的支柱產業,盡管目前有些疲軟,但行業慣性及全社會長期的“剛需”,讓人們對這個行當依舊趨之若鶩。老年房產也順勢成為房產商們對未來市場的樂觀預期。
“很多人想當然認為,老齡化房產,就是蓋房子給老人住,或建設一些集中的老人社區,這樣顯然把養老住宅想得簡單了。”周燕珉坦言,中國盡管早已步入老齡化社會,但老年房產卻處在產業早期的浮躁階段,“能賺錢,但賺不了大錢。”
一個簡單事實是,現在很多房地產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打著“老年社區”的名義,只是應付式地大干快上一些項目,并盡可能多地增加一些養老項目床位,但并未真正考慮到老人的需求。
社會保障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對老齡化房產有著精辟的概括:老年房產是地產屬性、人文屬性、服務屬性和金融屬性的結合體,“房子+老年人”不等于養老住宅。
在周燕珉看來,老年房產并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活,“你得考慮各地老人的傳統習俗、生活習慣、身體和心理狀況。”
周燕珉曾主持設計過拉薩城關區社會福利院項目,為了了解情況,她先后數次到當地考察,并最終在福利院建設中充分加入了這些因素:比如為滿足當地老人曬太陽的習慣,她設計中擴大了每個房間的窗戶,便于陽光進入房間,還設置了多個露臺和開敞式廊道,同時考慮藏族轉經傳統,還專門留出墻面,以方便老人們在房間內供奉佛像。
看似簡單的設計,耗費了周燕珉的巨大心血,高原反應幾乎每次都讓周燕珉大病一場,但她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結果,“拉薩其他城區看到這么漂亮的養老院,都眼紅得不得了,非要我再去幫著設計。”她笑著說。
而對臺下年輕的設計師們,周燕珉一再重復,老年房產最復雜之處,在于“它是個良心活”。
沒有老人的養老建筑講座
2000年時,我國便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到2014年,這一數字突破2億。而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4.8億,屆時將占到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每三個人里面就有一個老年人,就是想去養老院,也沒有年輕人去照顧你——因為到時候可能沒有足夠數量的年輕人了。”周燕珉描述完,現場諸多聽眾臉上都現出一絲驚訝。
齊魯晚報記者注意到,在10日的報告會上,現場200余位聽眾都是年輕人,沒有一個老年人。
“老年住宅?從沒聽說過。”18日上午,當齊魯晚報記者嘗試與家住濟南高新區某小區的老人王桂蘭探討這個話題時,78歲的她一臉茫然。
王桂蘭有三子一女,兒子家都專門留出一間屋讓王桂蘭住,一年12個月,一家4個月。在她印象中,兒子給的屋子就是很普通的房間,裝修與別的房間并無二致。
“大兒家的屋子有點暗,二兒家的床有點高,不好上,還摔過一次。”一番思索后,王桂蘭發現,自己這些年習以為常的幾個屋子,或多或少都有點毛病。不過,一輩子不愿意給別人添麻煩的她,還是選擇就這樣住下去,“反正也活不了幾年,湊合湊合就行,也省得別人煩。”王桂蘭揉了揉眼睛說。
王桂蘭的情況并不少見,有調查顯示,盡管會跟家庭成員有磕絆,但大多數老人都希望跟家人住一起,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才會選擇養老院。
“國內養老院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床位擺放得太密集。”周燕珉說,她走訪過國內許多養老院,單間的很少,一般至少是雙人間,如果兩個人脾氣、性格各異,就會出麻煩,畢竟老年人對環境的適應,已不如年輕人。
此外,養老院房屋設計方面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前段時間,“黃山福利院老人眼球疑遭老鼠啃咬”的消息曾引發輿論關注,這位老人在福利院逝世后,由于發現不及時,眼球竟然被老鼠咬去。
周燕珉注意到,國內福利院在設計方面,多采取傳統的公寓式隔間,相對比較封閉,這樣一旦出事,管理人員也很難及時發現情況。
“這方面日本的做法就值得借鑒。”她指著一張圖片說。
齊魯晚報記者看到,圖片上床被一個個可以打開的小隔斷隔開,工作人員對所有老人的情況,可以一目了然。
事實上,目前主流看法是,將來養老將采取“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7%的老年人通過購買社區服務養老,剩下3%的老年人則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未來大多數人采取的還是居家養老的形式。”周燕珉說,這就要求目前的房屋設計方面,適當加入養老的考量,但現實是,目前“適老”的房子很少。而作為房產購置主力的70、80后年輕人們,也很少考慮養老因素。
“買房子時,盡量選那些承重墻不太礙事的,方便老了以后做‘適老’性裝修。”周燕珉認為,應該在老人70來歲時,對房子進行最后一次裝修,這樣給老人充足時間適應新環境,更好安度晚年。
老年裝修貴在用心
“人老了,指望誰?”在網上流傳的這個帖子,曾引起很多人共鳴,“我們不拒絕他們的資助,不拒絕他們的孝敬,但還是要依靠自己,安排好自己生活。”
在北京朝陽區一家保險公司上班的“北漂”劉波,就是這種想法的擁躉,“現在我可以給孩子好的生活,但老了也不會拖累孩子。”1月12日下午,指著自己仍在襁褓中的孩子,已過而立之年,這些年來習慣了“萬事靠自己”的劉波,向記者描述未來他老了之后的生活,“攢點錢,想吃啥吃啥,想去哪去哪,就是少給孩子惹麻煩。”
仰望星空還得腳踏實地,劉波坦言,他從沒想過以后住的房子會有多大變化,但實際上,這里面的講究很多。
這方面周燕珉有著切身體會,她父母的家庭裝修,就是她親自設計并施行的,這些年的講座中每每涉及這方面話題,她往往就以自己父母家為范本。
“其實并不復雜,都是一些細節方面的工作,不過要更多考慮老人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周燕珉認為,為父母做設計時,除了四通一平——視線通、光線通、路線通、聲音通、地面平等家裝基本要求外,她格外關注了與老年人特點相關的需求。
比如父母家一進門對面的墻上,周燕珉安裝了一面鏡子,這樣有人進門的時候,坐在客廳看電視的老人不必起身,透過鏡子扭臉就能看到并招呼來人。同時,她還將廚房原來的不透明的墻,改成玻璃窗,這樣外面的人就能看到老人在廚房的情景,一旦有意外,就能及時做出反應。再比如,將進門的鞋柜做得淺些,并抬高一點,讓老人在不蹲下的情況下拿到鞋子,家具的購置也以輕便小巧為主,方便老人挪動找東西……
除了便利,給老年人做設計的一個核心要素是安全。
“人老了禁不起折騰,如果設計不合理,很容易出危險。”周燕珉告訴齊魯晚報記者,一次母親到通州走親戚,在一個躺椅上打盹兒的功夫,不小心就把腿摔折了。原因就是老人習慣了家里帶扶手的躺椅,經常會歪倒在扶手上睡著,但親戚家的躺椅卻沒有這種設計,老人打盹兒的時候,還是下意識地往邊上一斜,結果就摔了。最后集全家之力,才把老人轉到市區住院。
“如果考慮到老年人的特點,比如容易坐著打盹,在購買躺椅時就不會用那種沒扶手的。”周燕珉說,為老人做設計,就要感同身受,真正尊重老人,而現在很多家庭往往都是從年輕人的視角進行設計裝修,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老人的需要,這樣不僅于老人不方便,還容易出危險。
“其實都不復雜,關鍵看你用不用心。”周燕珉說。
老人們其實在這方面的要求也不會太多。由于上了年紀,78歲的王桂蘭感覺“眼睛越來越不好使。”但大兒子家她住的屋子只有一個小窗戶,平時在屋里開著燈她才能看清楚東西,大兒子一度也曾想換個大窗戶,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
其實改變室內光線的方法很多。在處理父母房子的時候,周燕珉就曾通過安裝玻璃和鏡子,讓父母家變得非常亮堂。
建筑只是養老的環節之一
未來養老建筑中,還有一類是養老社區或養老公寓,以及普通新建社區中配建各類養老產品,它們的設計建造,同樣離不開對老年人身心的關注。
比如,張家港澳洋優居壹佰養老公寓就是主打“老年生活”牌的一項試點項目,這個社區的突出特色,就是除了有超市、醫院等必要配套外,有一條充滿生活氣息的老年活動街,老人們可以在這里打牌、喝茶、聊天等,以及尋找其他自己喜歡的各種項目——“老人們只要還能動,就不愿意閑著,而這里給了他們充分的選擇余地,不僅僅只有居住這種簡單功能。”周燕珉說。
此外,老年人大多希望與子女就近居住,這就催生了新建社區配建的各種養老產品。
“建房子,做配套,硬件問題的解決,其實已經相當不容易。”周燕珉坦言,不能孤立地看待“老齡化建筑”,因為養老是各種社會問題中的一個,老年建筑也只是養老問題的環節之一。
我國社會老齡化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未富先老”。簡而言之就是,人均壽命的增加高于發達國家同期增長水平,但相應的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水平卻比較低,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體制尚未形成,失獨、失智等問題將成為與養老長期相伴隨的話題。
不僅如此,現在一方面是養老資金的緊張,另一方面卻是養老床位的空置。據統計,北京、廣州等地一半的養老床位空置,上海的入住率也只有約30%,除了價高質次、路途不便等原因,更重要的是開發商的目的不純,“很多只是為了獲得國家對于養老的床位補貼。”
而所有這些,又需要政府給予政策的支持與監督,“并不是一次性建成所有東西就可以萬事大吉,設施的維護和管理是長期性的。”周燕珉認為,這項綜合工程,需要投入的不僅僅是資金,還有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對于老人真正發自內心的“關愛”。
壽比南山,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福如東海,正如一位網友在討論養老問題時的感嘆,“你現在可以不關注養老,但終有一天你也會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