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務院通過了《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按照編制思路,這一規劃將聚焦區域醫療資源布局不均等問題,更明確要在京津冀等地區探索建立跨區域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大力發展社會辦醫。由此,2015年也被視為國家調整醫院布局的啟動之年。
規劃提出,將分級設置各類公立醫院,縣級原則上設1個縣辦綜合性醫院和1個中醫類醫院,地市級和省級按人口規模合理設置地市辦和省辦的綜合性醫院。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探索建立跨區域醫療衛生機構。
“如果設立跨區域的醫療機構,可以讓更多患者在居住地就診,既方便患者同時也可以緩解京滬等大城市優質醫療資源短缺等窘況。” 長期研究醫改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同時,規劃中也提及要大力發展社會辦醫。鼓勵社會力量與公立醫院共同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支持發展專業性醫院管理集團。放寬中外合資、合作辦醫條件。
更值得關注的是,未來五年,我國還將強化功能布局與分工協作,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承擔首診、康復和護理等服務,分流公立醫院普通門診。且要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破除以藥補醫,理順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離。
國家衛計委曾分析,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了由醫院、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組成的覆蓋城鄉的衛生服務體系。
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相比,當前資源配置仍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資源總量不足,質量有待提高;衛生資源布局結構不合理,影響衛生服務提供的公平與效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沒有建立合理的分工協作機制,碎片化的問題比較突出;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部分醫院單體規模過大,以及政府對衛生資源配置的宏觀管理能力不強。
蔡江南認為,按照新規劃,通過調整醫療衛生資源的布局,可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醫生是醫院的核心資源,只有高水平的醫生數量增多,才能支撐醫療機構的擴容。(記者 肖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