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麗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就“為大眾創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而言,在西方做到這一點可能比在有13億人口的中國要容易些。
而這很有可能也影響了宜家在中國的擴張。資料顯示,宜家自1998年進入中國以來,在中國的擴張一直不溫不火,目前在中國僅有10家門店。
宜家在中國擴張緩慢,在鄒明曉看來,無非以下幾點原因:首先,雖然在發達國家,宜家一直走大眾路線,但由于中國普通消費水平較低,宜家難以成為人人消費得起的大眾家具。其次,在歐美國家,宜家通過大規模采購、建立自己的物流網絡、在商店采用自選方式、減少商店的服務人員、把家具拆卸下來用平板包裝節約運輸費用等方法,很好地建立了價格優勢。但在中國,因宜家的產品大多在國外生產,運輸成本和進口關稅較高,經營上也沒有形成規模優勢,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較高。因而,成本居高不下、銷售模式難以得到中國大眾消費者的認可等,都將成為未來宜家在中國發展障礙及急需突破的瓶頸。
當然,采訪中,蘇坤和朱成也強調了很多宜家優于別家企業的地方——給員工較好的福利、關心員工身體狀況、按時繳納保險、服務態度很好等。但他們均認為“宜家目前的模式,在中國市場一定會受到挑戰”。(新金融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