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措:市場受擠陶企外遷出國規避壁壘
陶瓷產品連遭反傾銷,不少企業已經按捺不住,在與國外市場較量中,不斷尋求規避貿易壁壘的新方法。記者了解到,去年佛山出口歐盟的陶瓷數量大幅下降,市場受到擠壓較為明顯。
為了避免反傾銷,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將生產基地轉至國外,將企業推向國際化的同時,在國外打品牌。雅士高夫的總經理陳彥斌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嘗試著在法國開工廠,與法國的設計機構聯合,雖然當地的人工成本是國內的4~5倍,環保要求也更嚴格,但是將產品定位為高端產品的話,獲得的利潤比起在國內生產加收29.8%的反傾銷關稅要來得更有誘惑。他說,從目前的嘗試看,企業在當地運作還過得去。
還有一家企業的老板也認為,到國外設立工廠或許是一個辦法,不過重點是要拋棄制造“大路貨”產品,因為“大路貨”已經沒有優勢,而且在國外與其他國外的陶瓷產品競爭已經不再是價格戰。
對此,一些中小陶企并沒有底氣,因為他們認為以外遷避免高關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需要企業具備走出去的實力,還需要看企業的國際眼光,能捕捉到國外貿易中的信息。
不僅如此,佛山的陶企行業還在進一步探索新路子。目前,中國陶瓷行業協會佛山辦事處就與東盟初步達成一種新的合作方式,與東盟國際貿易投資商會簽訂了框架協議,將對企業走向國外,避免反傾銷起到協助的作用。
企業:參加應訴期盼政府指引
面對反傾銷,部分企業表示正在準備應訴,但不少企業并沒有好的辦法去解決,甚至很多企業自認為實力不足,難以進行應訴。一家企業的老板表示,該來的總會來,看看周邊企業如何應訴再做打算。
目前,最讓企業頭疼的是,應訴的費用高昂,單請律師的費用就多達50萬~100萬元。一般日用陶瓷企業的規模中小型居多,很多表示應訴實力不足。一些已經從陶瓷產品反傾銷中吸取了教訓的企業則提出了更多的期盼。一家企業的老板告訴記者:“反傾銷調查往往是跟隨著全球市場的競爭而來,國家之間的貿易免不了受到經濟、政治的影響,單靠一兩家企業去爭取公平貿易的市場舉步維艱,希望政府部門可以在政策和應訴上可以進行引導和指引應訴,并為企業提供一些及時的市場動態信息。”
另外,記者采訪了佛山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目前該局還沒有收到相關資料。該局政策法規科科長張玲提醒,如何積極應訴,尋找律師和資料準備情況最關鍵,成功的應訴將可以把反傾銷稅率降至最低。假如出現涉案企業較多或者金額較大時,外經貿局還將召集企業召開應訴協調會,讓經驗豐富的人員介紹案情和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