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成衛生差代名詞
【回放】今年4月2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衛生、質監、工商等部門在楊和鎮東泉村3隊發現4家未取得許可證的小作坊在加工羊雜碎,除1家加工點衛生狀況良好外,其余3家現場衛生都很差,墻壁、各種容器表面污穢不堪,而且在現場均發現盛裝工業用火堿的塑料袋,而工業用火堿是國家明令禁止用于食物加工的。
【調查】9月19日,記者在靈武市崇興鎮榆海村羊雜碎集中加工區了解到,以前這里十幾家加工窩點存在生產設備簡陋、大量使用非食品用生產工具與設備、生產加工場所污濁不堪、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等問題。5月9日至11日,靈武市出動執法人員對12家無照經營的加工戶進行現場查封。目前,靈武市的12個牛、羊雜碎清洗加工窩點全部被關閉,進行統一整改。
據自治區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小作坊管理依舊是難點,為使小作坊符合衛生、環保條件,擁有良好的生產加工環境,目前全區已建成小作坊集中區4個,將按照統一標準建設和管理。所有食品生產企業、小作坊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必須實施專人保管、專柜存放、專冊登記、專人添加和準確計量。工商部門全面推行了食品小作坊“四項制度”和“四類臺賬”制度,大力推行食品配送“五項制度”,建立起“源頭可控、去向可查、問題可溯、責任可追”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
加大打擊不法企業力度
【縱深】小作坊在生產加工豆芽菜、羊雜碎過程中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用物質,中小型企業管理漏洞百出……對于這些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難道監管真的束手無策嗎?
寧夏大學教授東梅告訴記者,食品不安全事件之所以頻頻發生,其中有3個原因:第一,對企業而言,由于政府部門監管處罰力度小,造成小企業、小作坊的違法成本低,于是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就形成了貓和老鼠的關系——政府部門嚴打,企業要么暫時關門、要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逃避監管;政府部門不嚴打了,小企業就卷土重來。第二,對政府部門而言,由于食品監管涉及多個部門,而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界限又難以嚴格劃分,這就為小企業、小作坊違規提供了可乘之機。第三,對消費者而言,部分消費者貪圖便宜,為小企業、小作坊生產不安全食品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東梅認為,確保食品安全,首先要加強食品行業的監管,加大對違規違法企業的處罰力度,讓那些違規企業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意識,主動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其次要加強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只有消費者意識到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主動不去購買這些不安全食品,小企業生產的不安全食品才沒有生存的空間。另外,要通過教育加強企業行業自律,以減少不安全食品的生產。(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