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介紹,病情嚴重的患兒一般會先到急診科治療,在急診科留觀室打針進行留觀,到了第二天急診科再根據病情,先安排留觀室的患兒住院。而病情穩定的患兒則不能安排住院,只能繼續待在留觀室或是到其他醫院住院,“有些患兒家長要求醫院加床,但是醫院已經動用了所有資源,將單人間改為雙人間。”
據悉,醫院目前慢性病人較多,他們的住院周期長。“內科5個病區一天出院的人不到10個,而等待住院的內科病人可能有三四十人,也是病床供需關系十分緊張的原因之一。”付丹說,現在醫生查房都會配備一個保安全程保護,因為醫生去查房的時候,患者家屬就會立即圍攏過來,要求安排床位,沒有床位的話還會對醫生動粗,“就經常會出現一些摔病歷、拍桌子、辱罵醫生等過激行為。”
對醫生不信任 醫患多半“溝而不通”
送進PICU的患者隨時會出現生命危險,尤其是病情加重的時候,“雖然送進PICU時,醫生都會跟家屬講清楚患者的情況,以及會出現哪些問題等,大部分家長還是能理解,但還是有部分家屬不接受,責怪醫生沒有盡力治療或者醫生出了錯。”楊衛國說。
PICU最近收治了一名噬血細胞綜合癥患者,該病是腫瘤之前的一種病,而引起疾病的原因是由于感冒。“送進PICU的時候,患者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后來病情出現了惡化,當時患者家屬就一直說是我們治療失誤。”楊衛國說,為解釋孩子的病情和治療情況,患者的主治醫生和主任等人花了一個上午時間與家屬進行溝通,“不管怎么解釋,家長都不理解,還好病人經過治療,各項指標最后都恢復正常。”
家長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是醫院每個兒科醫生都頗有感觸的。劉燦霞被稱為是兒童醫院呼吸內科的金牌醫生,她告訴記者,在她出專科門診的日子,大部分患者家屬對她有所了解,是沖著她的口碑過來就診的,所以信任度非常高。但是,如果是臨時出診,有的患者家屬由于對她不了解,在給患者看病或者開藥的時候,就會一個情況要問好幾遍,有的病人不信任醫生還會同時掛幾個醫生的號。“有一個患兒來看病,我檢查之后覺得是肺炎,就要家長帶著去拍個片,結果這個家長立即從包里拿出在南山醫院拍過的片子,說是肺炎。”劉燦霞說,有的需要做檢查的但病人卻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去做,“看到患者對醫生的種種質疑和不理解,覺得真是不好受。”
急診科護士長曾細秋也表示,與患者進行溝通,多半是“溝而不通”的,“有的時候病人先入為主,覺得醫生操作失誤、態度不好,急診科醫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定得強,有些醫生壓力太大堅持不下去,也只能休個病假調整身心狀態。”
楊衛國說,現在家長的想法越來越多,孩子病情出現變化,首先不會先去配合醫生治療,而是質疑醫生是不是沒有進行好的治療。而導致醫患之間信任度低的重要原因是整個社會大環境下社會的信任度低,“醫患之間的矛盾主要是溝通和交流不暢,加上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如果整個社會的互信提高了,醫患之間的信任度也會相應提高。”在他看來,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不會高過30%。(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