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示范校與骨干校建設的推進,高職教育取得快速發展,但并沒有帶動中職教育的同步發展,其中一個原因是高職教育定位不清,導致了中高職銜接不暢的一系列問題。
高職院校定位偏移
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構與基于工作過程理念的系統化課程開發,使得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得到進一步凸顯,但中國傳統的精英教育理念無形之中同化著高職教育的個性發展,部分院校定位模糊、特色難顯,未能使職業技術等級的高層次得以充分體現。
中高職生源結構銜接脫節
高職教育應以中職畢業生為主要生源,以體現其“職業性”特點。然而,現階段職業教育體系上下貫通不暢,高職教育生源基本上橫向偏移到職教體系外的普通高中生源,使得中職教育陷于終結性教育境地,成為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人才培養層級銜接不暢
中職和高職本屬于同一類型教育的兩個不同層次,在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方面,高職均比中職高一層次。然而,由于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大多基于普通高中畢業生考慮,使得其實踐操作層面較難超過中職,甚至在某些課程領域重復辦學,造成職業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分割所造成的中高職教育相互脫節,使得中職教育的基礎作用很難發揮,高職教育的引領作用更難體現,雙方的質量與效益均受到極大影響。
中高職教育銜接的目的不僅是要提高第一線人才的專業技術能力,而且是要把人的發展同自然與社會的發展協調起來,讓人的高層次需求得到滿足,即滿足人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自我實現。為此,中高職銜接的發展路徑可做以下幾個方面的選擇。
暢通技能型人才升級渠道
深化高職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對口自主招生,完善中職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實施“知識+技能”考核辦法,研究制定中職優秀畢業生和在實踐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的技能型人才免試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辦法,以及試行注冊入學等政策,以增加中職畢業生對口升學比例。
優化中高職培養目標銜接
職業院校要圍繞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對第一線人才需求的變化,針對國民建設急需的產業領域,對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系統設計,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專業課程體系與教材的有機銜接,明確各自的教學重點,調整課程結構與內容,制定課程標準,完善教學管理與評價。同時,關注促進人才可持續發展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培養的延續與銜接,著力于滲透在職業技能培養中的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內容的整體性、針對性與滲透性。
建立中高職教育彈性學制
職業院校通過完善學籍管理制度、選課制度,強化目標管理,建立以學分制為主兼顧學年制的評價模式,允許學生根據個人需要跨專業選課,打破不同層次的界限,實現學分互通,給予學生較大的學習選擇權,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和興趣特長。
建立職業生涯指導體系
當今世界,公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面臨著多次轉換,從學校教育到職業教育,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就業到失業、繼續培訓到再就業等人生的各個階段,職業生涯指導在人的一生中變得尤為重要,有必要通過中高職銜接模式為第一線人才提供更有效的貫穿其職業生涯的服務指導體系,提供更加準確的具有職業目標導向的升學與就業信息,引導其根據興趣與個性特長不斷豐富自己,使第一線人才具備終身學習的基礎與能力。
構建統一的職業資格體系
加強教育管理部門與勞動部門協作,共同研究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鑒定的內容銜接,設計相應的職業技能鑒定模塊,并深入到課程教學領域,共同開發專業教學標準,進行包括課程開發、教學管理、評價方法在內的體制創新,為職業教育與培訓提供一個漸進的框架,使學歷與職業兩種資格證書內容、標準得以銜接、溝通與互認。將“雙證制度”視為人才評價標準,改革企業、行業用人、用工制度,實行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