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在生病時才明白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多重要,好習慣不僅讓我們遠離疾病侵擾,還有助維持旺盛精力和健康體魄。美國《時尚健康》雜志中國版刊出的“十大奪命飲食惡習”,被“搜狐”、“鳳凰網”等多家門戶網站紛紛轉載,引發了人們關注,這些習慣真有這么可怕嗎?本版特邀多位權威專家一一解讀,幫您發現并遠離這些可能“致命”的飲食習慣。
1.不渴不喝水。水不僅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還是人體排毒的工具。國內一項調查顯示,七成人都是發覺渴了才喝水,殊不知當你感到口渴時,身體至少已流失了1%的水分。黑龍江省健康管理學會委員徐偉表示,喝水不是為了解渴,而是要讓其參與新陳代謝。長時間缺水會增加血液黏稠度,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對腎臟損害也很大。而且,越不及時補水,喝水的欲望就會越低,身體就會變得越來越“干旱”。
因此,不管渴不渴都要充分補水,成年人一般每天至少要喝1200毫升水。晨起后空腹喝杯溫開水能稀釋血液;飯后半小時內不要喝水,否則會稀釋唾液和胃液,影響消化;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因為頻繁起夜會影響睡眠。
2.不重視主食。曾經,米飯、面條、饅頭都是人們餐桌上頓頓不離的主食,可生活好了,這些食物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很多人為了減肥甚至拿水果充當主食。美國營養學家研究顯示,主食吃得少,壞膽固醇會增高,患心臟病的風險就更大。而中國傳統醫學更強調“五谷為養”,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廣西營養學會副理事長馬力平告訴記者,以水果當主食,極易造成營養不良和營養不均。
馬力平建議,應保證膳食中谷物等主食提供每天所需能量的50%~60%。成年人一天約需2000千卡熱量,其中源于主食的應不少于1000千卡,三餐分配比例最好是4:3:3或4:4:2,如早上吃兩個包子、一碗粥,中午吃碗面條,晚上吃一小碗米飯加塊紅薯,就較合理。
3.餐后點支煙。老百姓常說“飯后一支煙,賽過活神仙”。其實,醫學研究表明,進食后立即吸煙對健康極為不利。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認為,飯后抽煙的危害比平時抽煙要大10倍。這是因為人進食后,消化系統立刻全面運動起來,人體胃腸蠕動十分頻繁,血液循環加快,全身毛孔也都張開。這時吸煙,肺部和全身組織吸收煙霧的力度加強,煙霧中有害物質會強烈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因此,公共場所和家里要全面禁煙,癮大的煙民如實在難熬,也要將吸煙時間定在飯后半小時。
4.頓頓無酒不歡。俗話說“無酒不成席”,無論親朋歡聚,還是工作應酬,都少不了酒來助興。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60種疾病都和飲酒有關,酒精引起的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煙草。美國研究發現,長期喝酒,全身器官都跟著遭殃:從肝臟、腸胃、胰腺,到大腦、心臟、骨骼、耳朵和眼睛,無一幸免,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最可怕的是,過量飲酒還會引發癌癥。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血管病委員會主任委員洪昭光表示,食道癌、胃癌等癌癥最易盯上愛喝酒的人。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酒,越少越好”。正常情況下,男性每日攝入純酒精量不應超過20克,女性應更少一些,用“飲酒量×酒精濃度×0.8”這個公式就能算出酒精攝入量。如實在不能避免飲酒,也最好不要空腹喝酒,喝前可吃些含淀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如面包等。
5.飯后喝濃茶。很多中國人有飯后飲茶的習慣,實際上,這給健康埋下隱患。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江用文告訴記者,飯后馬上喝茶,茶葉中的茶多酚容易與食物中的鐵質、蛋白質等產生絡合反應,從而影響人體對鐵質和蛋白質的吸收。有關實驗表明,飯后飲用15克茶葉沖泡的茶水,會使食物中鐵的吸收量降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