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已起,寒冬將至。人們在盡情享受秋天帶來的涼爽和愜意之時,也應倍加小心不請而來的“秋老虎”——中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彭英教授介紹,秋冬季節是腦中風最高發的季節,中老年人特別患有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尤須警惕。當下時節氣候干燥,人體水分消耗較多,容易導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量緩慢,引起腦血栓形成等。
天涼血壓不穩定
“中風是傳統中醫學的一個概念,因其起病急驟、癥見多端、病情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故名‘中風’。”彭英介紹,西醫學上,中風被稱之為腦卒中或急性腦血管疾病,是指由急性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所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綜合征。
彭英教授表示,腦卒中目前已成為我國城市人口三大致死疾病之一,且發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勢。腦卒中可分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兩大類,在我國南方,以缺血性卒中最為常見。每到天氣轉涼之時,我們都要提醒患者注意氣溫變化,預防發病。彭英說,中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需要警惕。天氣干燥多風,人體水分容易被消耗,容易導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量緩慢,引起腦血栓形成;此外,寒冷季節,老年人血壓容易升高并且不穩定,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也偏高,這都是中風發生的誘發因素。
然而,并非所有老年人都容易發生中風。到底中風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呢?彭英教授說,近年來的研究已證實,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吸煙、肥胖、長期酗酒等都是腦卒中發生的常見危險因素;其他少見的危險因素還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血液高凝狀態、血管畸形等。
總而言之,歸納起來,卒中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包括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與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兩方面。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家族史等。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又分為生理學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臟病、高半胱氨酸血癥等和行為學危險因素如:吸煙、酗酒、肥胖、抑郁等。合并上述危險因素、且控制不良的人群即為腦卒中的高發人群,合并的危險因素越多,則腦卒中發生的風險越高。
誘發腦卒中的高危因素
中風發生的誘因以疾病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出血性卒中多發生于患者情緒激動(如吵架、賭博等)或劇烈運動的情況下,缺血性卒中則多發生于夜間睡眠或晨起時(血流最緩慢),心臟疾病所致卒中(即:心源性卒中)多發生于體位變化或運動之時等。
在醫院經常會遇到一些腦中風患者的家屬,他們時常會說,患者睡前還好好的,早晨一覺醒來,發現一側肢體麻木不靈,有的甚至不能說話。一去大醫院做檢查就被確診為腦梗。研究認為,人體經過夜間長時間的睡眠,其間沒有任何液體的補充,清晨血液黏度達到高峰,血流緩慢,所以老年人容易在凌晨發生腦梗。因此,為減少發生腦梗,建議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最好在睡前喝些水,使血液得到稀釋。此外,常見病人在清晨起床時出現中風的現象,是因為起床過快,一下站起來,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容易腦缺血、心肌缺血。
彭英還提及,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流行病學已經證實,抽煙是秋冬時節誘發腦卒中發生和復發的一個獨立高危因素!
短暫癥狀更應警惕
做好預防首先要認清我們的對手。彭英表示,目前很多人都知道中風會導致偏癱,其實偏癱只是中風的一種常見表現。實際上,中風的表現非常復雜,包括偏癱、偏身麻木、言語障礙、眩暈、視物重影、視野缺損、口角歪斜、構音不清、飲水嗆咳、記憶力受損、抽搐等,每個患者可表現為其中一種或幾種癥狀,其表現類型主要由腦部病變的位置決定。彭英教授提醒,須注意的是,有些老年人可能會短暫性出現上述癥狀,隨后迅速緩解,此時,患者和家屬必須高度重視,因為這其實是腦中風發生的一種先兆或危險信號,若能得到及時的診治,部分患者可避免發生不可逆的后果。
戒煙、戒酒和保暖
彭英教授說,中風的預防和治療常規控制高血壓和血糖、降血脂、治療原發心臟疾病等外,還必須堅持預防和治療的個體化。如上所述,腦中風的危險因素有多種,因此,腦中風的預防首要的就是要對癥處理所有的可干預性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病就要重點控制血壓和戒煙和戒酒。
秋冬季節天氣變化時,注意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糖尿病肥胖病人重點控制血糖、降血脂、減肥等。若經專科醫生判斷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或既往有缺血性腦卒中病史的患者,在排除禁忌癥后,需長期口服抗栓藥物(如阿司匹林等)以預防中風發生和復發。
此外,人們在此時節應多喝水,保持心情平穩,切忌過喜過悲;同時,可按自身情況保持適度的戶外運動,老年人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若突然發生腦中風,家屬除了馬上打120、呼叫救護車外,可將患者平臥、頭稍抬高,清除口腔異物、保持呼吸通暢,使患者保持安靜;切勿亂服藥物和其他食物;若患者發病時已意識不清,此時切勿強行灌服任何藥物,以避免發生誤吸、窒息,可待急救醫生到場后進行專業處理。總之,怕病之心不須有,防病之心不可無。預防腦中風,需大家參與。
◇鏈接
中風病人怎樣合理睡眠
臨床可以發現,有不少中風病人往往出現睡眠障礙,南方醫院中醫科彭康教授介紹,這些人有的表現為困倦多眠,總是睡覺;有的表現為失眠、輾轉不安;有的表現為睡眠倒錯,白天呼呼大睡,晚上睡不著。這是由于丘腦部管理睡眠的睡眠調節中樞受到損害所造成的。長時間的睡眠障礙,既是生理功能的不協調,又是大腦器質性病變的一種表現,會加速人體的衰老,對疾病的康復不利。
睡眠可以幫助人們恢復疲勞、調節機體各種生理機能。有規律的睡眠,有助于身體健康以及疾病康復。所以,中風病人更應該做到合理睡眠。彭康建議說,中風病人睡眠時間最好是晚上9-10點鐘開始,至次晨5-6點鐘止。按時睡眠,養成合理的睡眠習慣,逐漸形成條件反射。腦血管病由于腦組織缺血缺氧,易出現困乏欲睡的感覺。此時應該進行自我按摩或肢體活動,做功能鍛煉,可以消除困意;同時適當地飲用一些濃茶,以起到興奮作用。
也有些病人不易入睡,睡時易醒,再次入睡困難。彭康說,這樣的病人在睡前不要長時間看電視,不要喝濃茶,睡前要排尿,居室溫度要適宜。也可適當服用具有安神作用的藥物或食品,如酸棗仁、大棗、蓮子、百合、茯苓等。嚴重失眠的,也可適當服安眠藥以幫助睡眠,但不可長服,以免產生依賴性。失眠的患者由于睡眠不足,易于心煩,白天可適當睡眠1-2小時。對于睡眠顛倒的病人,以“晝動夜靜”為原則,可讓其白天自我按摩,活動肢體,讀書看報,與人談話,參加文娛活動,達到調節睡眠的目的。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通訊員 王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