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圖
據國務院醫改辦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保已在8個省、市實現異地即時報銷。而國家新農合信息平臺最近開通試運行,并與北京、內蒙古、吉林、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9個省級平臺互聯互通,今后參合農民將通過這一平臺實現異地就醫即時報銷。到2015年我國將全面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報銷。
目前絕大部分跨省就醫的患者只能回參保地報銷,不僅要墊錢,而且手續煩瑣,還常常因各種原因報銷不了,導致眾多流動人口有“保”難“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9省市參合農民可實現異地就醫即時報銷,自然是個好事。不過,這離想象中的異地就醫報銷似乎還有一定距離,其一,跨省即時報銷僅限于9省市之間,超出這9省市,仍然無法異地報銷;其二,報銷的對象僅限于參加新農合的農民,換句話說,占醫保主體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是無法在9省市之間異地報銷,這無疑令人對這個好消息有點小小的失望。
接下來的疑問便是,既然9省市之間的參合農民能實現異地就醫即時報銷,那么何時才能突破9省市,而延伸至全國范圍?更進一步的追問是,既然城鎮醫保已在8個省市實現異地即時報銷,那么何時才能推廣到全國?
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流動人口已達2.36億,其中跨省流動人口占到了67%。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大現實問題就是異地就醫能否醫保報銷。理論上說,只要參加了醫保,不論在何地就醫,都應該即時報銷。然而現實中,由于各地醫保政策不統一,導致異地報銷很難實現。
跨省就醫直接報銷究竟“卡”在哪里?從技術層面來說,信息化建設滯后、省級結算中心沒有建立,這是最直接原因。但技術原因好解決,在互聯網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這并不算什么問題。何況9個省級平臺互聯互通,這已經表明醫保信息完全可以共享。問題其實很明顯,跨省報銷難在地方之間如何解決其中的利益沖突問題。
打個形象的比喻,參保居民在本地看病,錢是“從左兜到右兜”,而跨省就醫則是“把錢放別人兜里”。鑒于人口流動趨勢大多是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實行異地就醫報銷直接對后者醫保基金形成沖擊。因為經濟發達地區醫保繳費基數高,返還比例也高,從政府角度來說,發達地區感覺自己是在“花錢買虧”,于是便消極對待這一政策。
因而,要推進跨省就醫的異地報銷,一方面要提高醫保統籌層次,每個省實現省級統籌,再逐步實現全國統一,最終打破醫保制度的屬地化管理。因為只有統籌管理全國醫保基金,才能便于以轉移支付等手段來平衡各地區的醫保差距。以此而言,到2015年才全面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報銷,顯然步子太慢了。以這樣的進度,實現全國統一異地報銷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社會保險法》明確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制度,方便參保人員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希望這一規定不會成為一紙空文。
另一方面,跨省就醫異地報銷的背后也隱藏著醫保“多軌制”的不公訴求。公費醫療、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這些何時并軌到統一的醫保體系中,還是個問號。
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