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疲乏別輕視,小心鑒別。(Gettyimages供圖,圖文無關)
●該病需與100多種疾病相鑒別,其中最容易被誤診為視神經脊髓炎、腦血管病、顱內腫瘤、脊髓炎等
●疲乏無力、肢體麻木、視力模糊等“小毛病”千萬別忽視,及早去神經科排查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胡學強教授
你是否經常覺得疲乏無力、全身沒勁?小心,有可能不是亞健康;
你是否開始視力模糊并下降得厲害?小心,有可能不是眼科疾病;
你是否肌肉僵硬、肢體麻木?小心,這可能不是中風……
這諸多“八竿子打不著邊”的癥狀很可能是同一種疾病——“多發性硬化”的癥狀,由于其癥狀多而復雜,因此很容易與視神經脊髓炎、腦血管病、顱內腫瘤、脊髓炎等相混淆,從而導致誤診、誤治。昨天是第六個“世界多發性硬化日”,專家提醒,多發性硬化具有難診斷、危害性大等特點,青少年們要特別警惕,特別是在多次就診后癥狀仍不能緩解時應盡快到神經科排查。
文/記者馮馮
危害性大——
患者都是青少年
重者失明、癱瘓
目前,世界上約有250萬多發性硬化患者。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胡學強教授介紹,多發性硬化是一種難以根治的神經系統進展性疾病,“別小看這種病,它的危害性很大,因為它具有致殘性,患者剛開始時會視力模糊、四肢疲勞、行走困難,如果不進行治療,癥狀將會逐漸加重,嚴重的會失明、癱瘓。而且其患者基本上是15~40歲的青少年,這個年齡段的人往往是家庭和社會的中堅力量,可想而知,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和危害。”
據統計,如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有近50%的多發性硬化患者在20年后將依靠輪椅生活,約40%左右的患者出現抑郁癥狀,導致其自殺率是正常人群的7.5倍。
難診斷——
需與100多種疾病相鑒別
這樣一個危害性大的疾病,診斷起來卻頗為棘手。
胡學強介紹,目前我國已確診的患者約3萬,但事實上還有很多潛在的患者并未確診,例如很多人會因視力模糊而到眼科就診,卻始終查不出原因;還有的患者以肢體癱瘓為主,常被誤診為脊髓病……
“從來沒有一種疾病像多發性硬化這么‘難纏’,要確診它需要與100多種疾病相鑒別。”胡學強介紹,多發性硬化癥的常見癥狀是疲乏無力(見于80%的患者)、麻木疼痛(可以累及面部、軀體、肢體)、視力模糊等,其他癥狀還包括嘔吐、頭暈、抑郁等,這些癥狀很多疾病都有,特別是疲乏,很多人都會認為是“累了”或者是亞健康,從而導致延遲診斷或誤診。其中以下幾種誤診是最常見的:
1.視神經炎等眼科疾病:因為很多多發性硬化患者首發癥狀可能是視力障礙,因此最多被誤診。
2.神經系統其他疾病:以肢體癱瘓為主者,若為截癱且伴有排尿障礙,常誤診為脊髓炎;四肢癱瘓合并呼吸肌麻痹者,常誤診為格林-巴利綜合征。偏癱者若年歲較大,也易誤診為腦血管疾病。
3.顱內轉移瘤:尤其是容易被誤診為淋巴瘤。
4.精神系統疾病:出現精神障礙表現如嗜睡、興奮、欣快等,常被誤診為精神病或神經官能癥。
5.小腦病變:首發癥狀為肢體共濟失調、眼球震顫、意向性震顫、有Romberg氏征者,易誤診為小腦變性病。
6.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以頭痛為主訴,伴有視野和視力改變,重者有輕度意識障礙、部分顱神經損害、四肢癱瘓等,很容易被誤診為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7.神經性震顫:以雙手顫動為首發癥狀,精神激動時加重。如有神經衰弱史則更易誤診為神經癥。
“但該病也不是不能確診,一般有經驗的神經科醫生會結合病史、查體和一些重要輔助檢查如核磁共振、誘發電位、腰椎穿刺等綜合分析,從而最終確診該病。”胡學強說。
利好消息——
雖不能治愈,但可控可生育
令人欣慰的是,患者如果能夠早期獲得正確診斷,該病還是可控可治的。
“其實,多發性硬化診療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及早期規范治療。”胡學強介紹,目前,醫學上還不能治愈多發性硬化,但規范的治療可以控制疾病進展,很多患者甚至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一般來說,多發性硬化的治療一般分為兩個時期:急性發作期和緩解期。急性發作期是指癥狀發作的階段,這時主要需要通過激素沖擊等治療來迅速控制病情、緩解癥狀,以防止疾病進展惡化;而當進入緩解期,則主要采用干擾素治療,目的是降低患者的發病頻率,減緩疾病惡化進程。
另外,由于多發性硬化多見于育齡期的青年女性,因此患者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生育問題。對此,胡學強表示,多發性硬化是一種多種微效基因作用和某些環境因素共同影響下導致的疾病,一般不影響患者生育。但要注意,一定要在病情穩定期才可在醫生指導下懷孕,妊娠期間除了規律產檢外,還需定期到神經科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