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個體的心理結構平衡,恢復中樞的工作條件—內分泌系統均衡,適應新的生存環境—生活的重大改變狀態,成為個體的首要任務。這個任務的完成和內在“應急預案”的構建,才是創傷性抑郁障礙的真正康復。
音樂治療的動力特征,正好吻合了這個需要。認知行為療法,以符號和語音方式,傳導著重建信息,以圖調動內部資源,構建新的平衡。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是有效的,然而對于很多求助者,卻會遭遇到發展“瓶頸”。諮訪雙方都可能會出現一種無力無助感。
音樂治療的動力效用,往往在無言之中得到發揮,令人驚喜!內在能量的整合疏導,不難想象,轉移與升華在悄然進行。悲哀跟著音符化為淚雨,淚雨追隨韻律帶來了春風,愁容隨著旋律化為笑靨,……
三、 創傷性抑郁障礙的音樂干預實施
本人眾多創傷性抑郁障礙的干預實例中,喪偶暨閃婚女士闕某(化名)的抑郁障礙干預最為典型。筆者試圖據此呈現音樂干預框架,而非標準程序。精神心理疾病的癥狀干預,可以有診斷標準,藥典須知等規范可以遵循;而心理治療所面對的的每個個體的“問題”差異、多樣性,導致心理干預的非標準性,技巧性乃至藝術性;然而這個非標準性又是不失框架和理論基礎的—科學性。毋寧說,音樂治療和其他任何療法一樣,必須具備一定的結構性。
這是一位不幸的女士,36歲,大學文化;八年的夫妻恩愛婚史;兩年前,在一次游樂的漂流中發生落水意外,丈夫被人從溪流中打撈起來,已經回天乏術。案主近年體檢,除消化不良,輕度胃炎,消瘦,無其他疾病報告。失眠,食欲不振,長期以淚洗面;一年前理性選擇某公務員再婚,半年前求助時,已經到了婚姻離異邊緣狀態;案主端莊貌美,敏感細膩,言語得體,面容憔悴。主訴長期持續痛苦,低落自卑;一人獨處就忍不住無端哭泣,氣短;頭痛、失眠;自殺念頭經常冒出來,稱說要不是因為父母和孩子,懷疑自己不定哪天就會自殺。在半年的心理治療中,采用了音樂干預策略,效果明顯。基本過程如下:
(一)、診斷分析:經攝入性談話,生活事件分析,診斷為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臨床相主要表現為創傷后抑郁性障礙。經過催眠式自由聯想分析,發現闕女士因為丈夫溺水死亡事故突發,恩愛夫妻之間太多的“未完事件”糾結于心,不能自拔;沉湎于抑郁之中,反倒帶給她一絲安慰,丈夫遺物擺滿房間,睹物思人悲傷帶給自己一些安慰。直到友人介紹一位適齡離婚公務員,理性再結婚,希望得到感情補償,走出悲哀。
無奈這位離異公務員,人格不足以包容喪前夫而走不出痛苦的妻子。加上保留的遺物種種,引發嫉妒。關系很快惡化……
(二)、會話治療:經過第一次咨詢,闕女士能夠理解生活的波折,但是挫折帶來的心理傷害,尤其是再婚的挫敗感,加重了喪夫“未完事件”的投射,抑郁性障礙帶來更加沉重的痛楚。筆者認為認知行為療法難以幫助其走出痛苦。決定采取音樂療法。求助者亦表示樂意嘗試配合。
(三)、音樂子人格的測定:經過交流,對其音樂修養、偏好,文化歷史背景做了了解。經過試聽,以及誘導性提示,認為其對于民樂經典有良好的敏感反應。其音樂子人格屬于“深沉的二胡(H)型”(見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鄒光宇《民族音樂元素的情緒維度與梯度研究》p150)。決定對其采用民樂經典進行治療。
(四)、投射、支持音樂治療:
1、敘事聯想音樂投射。場所,筆者音樂治室,躺臥零負荷電調治療椅,室內柔和暗淡黃光。采用《童年的回憶》、《天涼好個秋》、《十送紅軍》純音樂二胡曲為背景音樂,音量輕柔;做淺度催眠引導,放緩呼吸。音樂起,筆者詢問,“此刻跟丈夫關聯最密切的聯想是什么?”答:“婚紗照……”兩行清淚即刻奔涌而出,嘴唇顫抖……筆者提示闕女士,這里是安全的,請繼續回溯你的生活,美好的記憶,痛苦的記憶,音樂伴隨你。音樂進行到15分鐘,闕女士開始嚎啕大哭。歷時七十分鐘,音樂淡出,筆者做喚醒式情緒導出。事后,其做了簡單的陳述,音樂把她帶到和外婆的時光,外婆已不在人世,委屈的她投入外婆的懷抱,淤積的情感傾瀉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