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老人與一女子爭吵后猝死、廈門至北京航班乘客打架致延誤、杭州兩女士開車斗氣堵小區……社會文明日趨進步,可類似的公共事件越來越多。有人在公共場所被擠到,張嘴就罵、動手就打;微博、論壇一條危言聳聽的謠言可能引發數萬人內心恐慌,瘋狂搶購;還有人受一點挫折就意志消沉,甚至自殘、自殺。這不免讓人擔憂,當代國人的精神太脆弱了。對此,《生命時報》記者專訪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教授,聽他講講國人心理有哪些問題。
《生命時報》:中國是儒家文化下的社會,講究溫良謙恭、求中求和。可現在許多人的脾氣越來越大,事事看不過眼,啥事都要爭兩句,這是為什么?
楊甫德:國人的這一心理變化大致與社會發展進步、競爭加劇、結構轉型以及居民城市化等因素有關。現代社會過于浮躁,人們更多接觸的是網絡、手機,交換的是金錢、利益,太看重眼前的、實際的、物質化的東西。很少有人,尤其是年輕人愿意學習傳統文化,當前的教育體系也不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前段時間,中山大學規定新生入學時交一篇《弟子規》讀后感,被不少人認為是宣揚腐朽文化。其實,《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增廣賢文》融合儒、道、佛家思想,富有哲理。盡管都有不合時宜之處,但瑕不掩瑜,對人際交往、心理健康有很多好處。我建議,國家應構建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用傳統文化引領心理健康。
《生命時報》:就個體而言,一些人在家人、同事面前表現溫文爾雅,卻可能因一點小事就向陌生人大發雷霆;還有人總覺得別人在背后說自己壞話,疑神疑鬼。這些表現算精神脆弱嗎?
楊甫德: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主要有3個原因。一是個性缺陷。個性是人行為方式的總和,跟家庭環境、教育方式等有關。行為是學習得來的,若父母易沖動,孩子也可能愛發脾氣。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讓人心理發育不成熟,使一些成年人像孩子一樣不會控制,想鬧就鬧。二是外部因素誘發。如喝了酒、家人生病或工作挫折、長期睡眠不好等,容易情緒不穩,因小事爆發。三是社會節奏快,每個人內心都積存很多壓力,平時得不到發泄、疏解,遇到刺激就容易爆發。此外,焦慮癥、沖動控制障礙、被害妄想癥等精神障礙患者容易發脾氣,對身邊人充滿敵意。這需要自己和家人多留意,盡早察覺,及時就醫。
《生命時報》:您剛剛提到了精神障礙患者,這些人有多少?與精神脆弱有多大區別呢?
楊甫德:我國在1982年和1993年做過兩次全國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各類精神病總患病率由1982年的11.3%。升至13.47%。。回龍觀醫院2005年牽頭發起、2009年發布的一項精神疾病調查顯示,各類精神疾病總患病率已達17.5%。目前,全國重癥精神病人數已有1600多萬。
精神障礙的程度比較嚴重,需要藥物治療;精神脆弱一般可通過自我心理調節或心理醫生指導恢復心理健康。
《生命時報》:可以說,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或多或少有精神脆弱的人,他們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嗎?
楊甫德: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發現,五成辦公室壞情緒來自同事間相互傳染。一個人心里不舒服、老抱怨,身邊人的心理不可能和諧。比如在地鐵里被踩一腳,有人當時就發作,只圖一時痛快,可事后雙方都會有心理創傷,車廂里其他人心里也不舒服。值得提醒的是,他人的態度會影響當事人的心理。一個心理脆弱的人,若同事、家人對他的態度是理解、接納、支持的,他就能慢慢學會控制情緒,融入身邊的圈子。
《生命時報》:有些媒體上頻頻曝出的精神病人砍人、壯漢摔小孩等新聞對人心理的影響大嗎?
楊甫德:媒體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我們能簡潔、快速地交流,獲取更多信息,另一方面會不加分別地傳播負面信息,起到心理學上的“示范效應”和“傳染效應”,讓心理不穩定者更暴躁。我建議對此類事件不要報道細節,最好給點引導性的小貼士,告訴大家遇到這種情況如何保護自己。
《生命時報》:您對國人心理健康有什么指導?
楊甫德:第一,心理問題對人的影響大于軀體問題,因為前者嚴重到可以讓人自殺。每個人都該像學習急救知識一樣掌握心理自救知識,學會在沖動時自控。
第二,提高情緒駕馭能力。可通過沖動控制訓練、延遲滿足訓練、情緒訓練等方法學習管理情緒。舉例來說,激動時試著向自己描述當前的情境和感受,比如“我現在心跳很快,臉很紅,呼吸急促”。這些簡短的描述能分散注意力。也可對自己說:“等一分鐘再發火!”短短的一分鐘能讓人恢復理智。
第三,要培養自信心。自信是強大的力量,但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動態的。人在感覺良好時充滿自信,處處不順時缺乏自信。自信能通過自我調整獲取,越是失敗、遇到挫折時,越要往好處想,才能恢復自信,敢于面對問題。
第四,一些與生俱來的心理防御機制是消極的。比如,下意識地否認失敗是否定機制;無端猜測別人是投射機制。這只能暫時減少痛苦,并減少我們跟外界的接觸,使人心理退化。學習積極的心理機制能提升應對能力和危機化解能力。如升華機制,簡單說就是化悲痛為力量,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很多人不具備這種內在動力,覺得失敗了,就一輩子都爬不起來。但偉大的人都是從失敗中找到經驗教訓,從頭開始。再如幽默機制,遇到尷尬的事情不妨自嘲一句,能化解危機。
第五,假設一個人只會工作,沒有朋友,沒有愛好,連做飯都不會,那工作之外的時間如何打發?因此,要培養一些興趣、愛好,養成自我欣賞的能力;每周適度運動,可調整身心、穩定情緒;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一個人可以沒有很多朋友,但至少要有一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