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追求、有目標。很多人認為,早退休早享福。但新研究發現,人退休后,如果無所事事,沒有了生活目標,很快精神和身體狀況都會快速下滑。相比之下,退休后繼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追求、有愛好的老人壽命更長。因為他們有事可忙,有寄托,也找到了工作的替代品。其實,有追求的意義就在于獲得樂趣,因此只要真心喜歡、能帶來快樂的事情都可以做,比如養養花草、做做飯、下棋、跳舞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定的這個目標要切實可行,不要挑戰不易成功的,否則反而有副作用。
對自己態度認真。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劉易斯·特曼進行了一項長壽研究。結果發現,認真是長壽的一大標志,尤其是對自己認真,對健康認真。這類人通常會有合理的生活規劃,并且能夠付諸實施,而且認真的人更注重細節。這兩個特征都直接影響了一個人的生活模式,比如活得更規律,會約束自己,生活有節制,更符合醫學上的健康標準,持續進行鍛煉、均衡飲食等保健行為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認真可貴,卻千萬不能較真,把規則、例律神化,一旦打破一次,就可能心煩意亂。要告訴自己,生活本身就有很多不可預期的因素。
節哀制怒,不生氣。人活于世,五味雜陳,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各種坎坷、挫折都可能遇到,讓人氣憤不平。然而,這種突發性的情緒對身體傷害很大。有心理學家通過病例分析發現,生氣1小時造成的體力與精神消耗,相當于加班6小時。人的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會導致血壓升高、胃腸紊亂、免疫力下降等。此時,要學會自我調節,不沉溺在憤怒的情緒中,保證怒氣不過夜。而且,意識到不良情緒后要提醒自己盡快排解,可以找人傾訴、參加聚會、運動、唱歌等。減輕了情緒上的沖擊,自然也就減輕對心腦血管的沖擊。懂得節哀制怒的人,身心狀態往往更好,更利于長壽。但這不是建議人人都心靜如水,因為常人都免不了情感波動,小悲小喜別在意,大悲大喜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