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問題也是一個“攔路虎”。“我們的眼光充滿了好奇,我們的血液流淌著激情,我們的錢夾卻空前得瘦小。”這是不少大學生創業者的自嘲。他們大部分人是通過打工或向同學、家人借錢開始創業的。在創業過程中,如何支配資金、把資金運作好,也成為一個難題。
此外,創業與學業之間的矛盾以及家長的反對,也是阻礙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原因。
創業之前須細思量
由于學生的特殊身份,大學生“老板”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質疑:他們在肩負著學業的前提下去創業,這種行為應不應該得到鼓勵?他們不安心學習怎么辦,風險誰來承擔?
俞敏洪近日表示,“在中國的每所大學都可以看到,學生在一、二年級就開始想著怎樣做生意,因此忘掉了大學應該認真學習,把自己的底蘊變厚。”他同時認為,創業還會讓學生心態變得浮躁,如創業失敗還會讓他們對人生失去信心。他呼吁,盡可能給學子們一個沉靜的心態學習,在未來走上社會再創業。
俞敏洪的觀點代表了社會的一種主流聲音。但教育界普遍認為,在確保完成學業并遵守校規校紀的前提下,在校大學生創業既帶動就業,又得到鍛煉,應該鼓勵和引導。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鐘名湖認為:“大學生不僅要學會找飯碗,還要能自己創造飯碗。自主創業是‘三創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高校對學生培養的目標之一。”
“以創業教育帶動學生創業,以學生創業帶動社會就業,以校內創業帶動校外創業,創業打開了大學生就業的另一扇門。”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學生創業不在于項目大小、賺錢多少,關鍵是在創業過程中找到自信、積累經驗,為將來發展打下基礎。”
“做最充分的準備,做最徹底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三做’是我們給在校大學生創業者的一點建議。”南京財經大學有關專家表示,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理性創業,但并非所有在校生都適合創業。此外,在校生創業最好和自己所學專業對口,抓住創業與學業間的平衡點,這樣不但可以處理好工學矛盾,在創業過程中還能學到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