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5年的大學生張志在沈陽街頭銷售豆漿。他對于未來的規劃是,希望做成像“永和豆漿”那樣的全國連鎖店。他也期待更多的合作者能夠加盟合作,共同創建財富王國。
2009年年初,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專業研究生李波和兩名大學同學,在重慶合伙創辦了一家英語培訓機構。但由于種種原因,李波的創業之路在今年初走到了盡頭。
時下,像李波這樣創業失敗的大學生不在少數。據人民網今年1月報道,全國大學生創業平均成功率僅為3%。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廣東省成功率只有1%。
創業失敗的經歷對大學生的成長到底是利是弊?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進行的調查顯示(3132人參加,其中“80后”占50.6%,“70后”占31.6%),47.0%的人認為,大學生創業失敗的經歷對以后成長會有“好的影響”,僅7.6%的人認為會有“壞的影響”,45.4%的人覺得“不好說”。受訪者中,42.3%的人有過創業經歷,57.7%的人沒有創業經歷。
“很多大學生不會主動了解、領會相關的優惠政策”
在創業初始階段,李波信心十足。他告訴記者,自己對機構運行管理有一定了解,在沒有任何大規模宣傳的情況下,該機構首批學員數就達到30多人。“但是,創業最艱難的并不是開始,而是維持和發展。”李波說,由于對運營成本估計不足,導致機構收費過低,資金難以周轉。本以為很容易解決的培訓教室問題,到最后也成了絆腳石。
在此期間,李波還四處尋求投資商幫助。但對方均以“沒有一定規模的穩定團隊”為由,將其拒之門外。最后,創業合伙人紛紛離開,另謀生路。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但李波坦言,青年創業主要以小本經營為主,比如開網店。他們的主要資金來源是自己和家人、朋友,并不需要貸款或融資,也不會太考慮稅費優惠等政策,“注冊公司的時候,也沒人問我們是否是大學生創業,沒人給我們提供政策指導。”他建議,國家應該在創業培訓方面給大學生更多支持,比如在高校設立“創業課程”。
調查顯示,75.9%的人認為,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的原因在于“自身能力和經驗不足”;57.9%的人認為原因是“現行教育體制無法大量培養創業型人才”;52.9%的人覺得是因為“創業環境不理想”。
接下來還有:“缺少創業教育”(45.0%)、“市場惡性競爭”(42.7%)、“政策扶持力度不夠”(41.3%)、“創業融資難”(41.2%)、“創業優惠政策沒能充分落實”(39.7%)。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曾指導學生獲得過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他指出,大學生創業之所以成功率低,首先在于大學生自身的知識能力儲備不足,沒有接受充分的社會訓練就匆忙上陣創業。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當前的大學教育不能給學生提供創業所需要的能力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