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我先后接受了一些新聞媒體的采訪。其中,在人民網,我比較系統完整談了對若干教育熱點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根據人民網訪談實錄,我將這些觀點整理如下,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教育已遠離了其自身的功能
這個話題與我們的教育價值取向有極大的關系。學校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現在學生上小學為了上中學,上中學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是為了找工作。在這樣一個話語體系里,根本沒有培養人的問題,沒有為生活做準備、為終身發展做準備的問題。當前我們的教育本身并不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當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內在聯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義,學生的學習也才更有興趣;相反,學習脫離了生活和人自身的體驗,學習就是枯燥的,孩子還有什么興趣?學生只有在生活和實踐中才可以體會到學習的價值是什么,比如他在課堂上突然解開了一個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學習興趣立刻就可以調動起來。
所以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回到教育本質上,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應當讓孩子們感受到當下教育的快樂,而不是工作之后掙大錢才快樂。為什么孩子們感覺到今天的學校生活最苦、最累,因為他們所學的東西與生活有很大的距離,都是和自身體驗沒有直接關系的東西,這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
二、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心自我成長的需要
看待壓力,關鍵要看清楚這種壓力來自何方。是自己內心的一種需要,還是家長、學校強加給他的。當前學生感受到的壓力多是系統體制下的壓力,而不是內心自我成長需求所帶來的壓力。這是當前基礎教育面臨的又一個重大的問題。
考大學是為了什么?不少學生認為,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我的父母和自己過上好日子,而沒有把自己將來的事業,同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聯系起來,沒有對國家未來的關心,更沒有對人類命運的關懷。現在我們說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看不到藍天,喝不到清水,但我們給了孩子這種人文情懷嗎?這種教育缺失之后,便造成了孩子境界的短視。他們沒有自我內在發展動力,沒有強大境界支撐下的動力,所有的壓力都來自于學校、教師和家長強加的通過考學改變命運的壓力。這種壓力對孩子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我們的孩子沒有學會自我管理,因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沒有給今天的學生提供獨立自主能力成長的空間。
當我們培養的高中生缺乏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時候,我們的人才培養就是非常值得憂慮的。我曾經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國家情懷、社會情懷、人類情懷,沒有這種大德他就不會有大智慧。錢偉長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錢偉長是依靠歷史和語文考了滿分進入清華的,他的物理只考了五分,但是他卻成了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為什么?日本人入侵中國了,他要報效祖國,就毅然放棄了中文,改學了物理。他沒有物理學的基礎,可他成了這個領域的大家。這說明情懷和境界是決定人生和事業高度的重要因素,是推動人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所謂要給學生一定的壓力,要我看來,就是要喚醒學生內在的追求,沒有內在的人格的自我覺醒、自我意識的覺醒,外在的所謂各種壓力,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所起的作用不僅是短暫的,而且就學生的終生發展是極其有害的。不能不說,一些高中生離校時采取的極端發泄方式,不少高中生一旦進入大學就迷失方向、不愿意學習,就是這種惡果的直接體現。
三、減負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標
我不贊同減輕課業負擔這個說法。我認為,應該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什么叫性質?從被動到主動學習。現在學生的學習負擔為什么重?是因為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結構,就是學習內容不能是單一的,必須是多元的。既有書本學習,也有實踐學習;既有課堂學習,也有校外的學習;既有制度化學習,也有自主的學習。狀態,是指學生的學習是有興趣的,是有效率的,沒有興趣、沒有效率的學習負擔是無意義的。我一直在傳播一個觀念: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不是減輕負擔,而是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讓每個學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飯、睡眠、交際之外,都能過一種有意義的學習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