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興趣廣泛的趙柏聞從初中起,就在北京農科院研究所實習,高二暑假他又為自己爭取到深圳華大基因總部實習的機會。一天,趙柏聞向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家李英睿要活兒干。李英睿隨手寫了一道題目,讓他去解。趙柏聞用一個下午解出答案。李英睿當場震驚,這道題是基因組項目所遇到的難題,本來是想打發他一下的。看到趙柏聞如此有才,李英睿便開始“忽悠”趙柏聞留在華大基因工作,開明的父母也同意兒子做出自己的選擇。從此,趙柏聞過上了與同齡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北大人力資源專家蕭鳴政指出,趙柏聞之所以能夠成為科研領域的一匹“黑馬”,不僅在于他有著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而且在于他遇到了知人善任的伯樂和尊重兒子的父母。劉彭芝認為,如果一切按照既有模式來培養,趙柏聞只能還在不停地參加考試,不斷地換取畢業證書。
紛紜眾說中,或許有人還記得,寧鉑曾經說,自己是時代需求的產物,如果青春可以重來,他絕不會再讀少年班。
探尋培養新途徑
“創新人才的成長,只有在社會環境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時,才有可能成為現實,正所謂‘為育新才,先培沃土’。”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蔣毅堅這樣認為。
談起拔尖人才的培養,很多人會想起上海少年王楠子。數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學一個“標準的差生”,他的父親不得已只好把他送到美國繼續求學。沒想到,到了美國的王楠子再未受到過老師的批評。一次他像在國內一樣當眾糾正了美國老師的一個錯誤,意外的是老師當場就說:“你真是個天才。”“太受鼓勵了。”王楠子感嘆。幾年后的王楠子脫胎換骨,不僅在費城藝術學院讀書期間屢獲獎學金,并取得了全美動畫比賽個人組冠軍。
近年來,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已經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例如,北京大學2001年成立“元培學院”,清華大學從1998年建立數理基礎科學班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建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大學2005年成立“竺可楨學院”,南京大學2006年成立“匡亞明學院”,復旦大學2006年成立“復旦學院”等,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多樣化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為了盡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根據教育規劃綱要和人才規劃綱要的部署,教育部、中組部、財政部共同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以下簡稱“拔尖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基礎學科中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建立高等學校拔尖學生重點培養體制機制,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努力使受計劃支持的學生成長為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并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科學家隊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指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從人才成長的個人內在因素、教育過程、文化環境、人才制度和國際綜合實力等方面統籌考慮。下一步將從德才兼備、文理兼融、獨立思考的要求出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切實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光明網 羅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