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
“90后”并不是“頹廢一代”,而是性格鮮明的創(chuàng)新一代
像領導?像阿姨!
“給‘90后’貼標簽并不合適”。在人力資源行業(yè)工作超過10年的張鋒,自己是“70后”,對“60后”、“70后”、“80后”都有較深了解,對于“新鮮出爐”的“90后”,她覺得這并不是“頹廢一代”,而是性格鮮明的創(chuàng)新一代。
張鋒認為,“90后”有鮮明的優(yōu)點:敢想敢干、思路開闊;互聯網一代,知識面較廣,對新的科技手段掌握很快;目標明確、坦白直接。
但也有不少弱點,首先是團隊意識較差;同時,由于社會經驗不足,想法有時與實際脫節(jié)。
更重視個人感受的“90后”
廣州一家出版社的總編輯劉女士,從去年開始,陸續(xù)招聘大量“90后”新人,她的評價是:個性很強、必須“順毛兒捋”。
“‘70后’的員工很簡單,只要薪酬合理,老板不給‘小鞋’穿,一般忠誠度都很高;但‘90后’完全不同。”劉女士說。
上個月,劉女士便遭遇了一場“意外”。剛剛招進來的“90后”小楊,平時很溫順的,看起來也很體諒人,劉女士交給她一部很急的書稿,要求3天內校對出來,而劉女士給自己的復校也只留了1天時間,劉女士認為:“馬上就要付印,她加班我也要跟著加班,算是蠻公平的”。小楊卻告訴劉女士,自己有點不舒服,“可能來不及”。“我一聽就火了,什么叫‘不舒服’?”后來旁人告訴劉女士,小楊失戀了,這幾天不想干活。“這也叫理由?!”劉女士直呼“看不懂”。
作為“70后”,劉女士發(fā)現,“90后”并不膚淺,相反,很多人很有才:“我手下的小張,20出頭的一個小男孩,已經通讀很多古書,文言文功底非常好;另外一位美編阿林,設計的書籍封面很有靈氣。”
“但是,他們真的是要‘順毛捋’!”劉女士覺得,面對“90后”,自己越來越不像領導,而像苦口婆心的阿姨。要激發(fā)“90后”的工作積極性,不能簡單地發(fā)號施令,而需循循善誘。比如阿林,有一本財經類書籍被她設計得過于素雅,劉女士要求她改,理由是這類書籍的讀者多是生意人,喜歡大氣的設計,但阿林固執(zhí)己見,劉女士只好換人設計。第二天,阿林就“還以顏色”———一個電話打回單位說感冒了,“要休息兩天”。
劉女士告訴羊城晚報記者,“90后”的特點非常鮮明,有創(chuàng)意、有主見,很直白,但合作精神則普遍較差,情緒化也比較嚴重。在她的出版社,不止一個新人說走就走,甚至連辦公桌都不收拾就消失無蹤,根本不考慮工作如何交接的問題。相對金錢,“90后”更重視個人感受,“只要覺得在這里工作不舒服,就不愿多留一天,即使還沒有找到新的工作”。
用人單位也要端正態(tài)度
張鋒認為,“90后”在就業(yè)求職方面有非常鮮明的特色。
首先是創(chuàng)業(yè)的人更多。“如果有好點子,他們就會放棄找工作,直接開始創(chuàng)業(yè)。我了解到,不少‘90后’喜歡邀三五知己,開一個小型創(chuàng)意公司或是一家網店。”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與客觀條件的變化有關:近年來電商市場越來越發(fā)達健全,讓熟悉網絡的“90后”能用較低的成本啟動創(chuàng)業(y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