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畢業時,羅卉拒絕了無錫這家酒店的招聘,她又只身重返北京。一家刊物與她簽訂了勞動合同:月薪1900元,吃住自理。這個待遇比她在無錫帶薪實習的待遇更低。“北京舉目無親,每月這點錢怎么花,便是個很大的技術問題。”羅卉看中北京的,是廣闊的就業機會。“我承認自己或有些偏執,但選擇了就沒有退路。”由于生活拮據,羅卉在清華大學(微博)旁邊的一間平板房里租住下來。為了省錢,她與另一名來京的女孩同擠在一間單人床上。2011年9月的一個早晨,就在工作兩個月后,因長期沒早餐吃的她一度暈倒在公交站臺。“一個好心女孩將我拍醒,扶我起來還買了一瓶飲料遞給我。”羅卉至今記憶猶新。
“家人曾勸我,過這樣的生活是自討苦吃。但我相信這只是暫時的。目前盛行‘逃離北上廣’的說法,對我個人而言這只是‘傳說’,我覺得應該挑戰到底。”羅卉稱,“人年輕,就應該在外面多闖蕩。我始終相信一句話:年輕就是資本。”
楊智:告別過去
如何適應現在,才是當務之急
7月11日,畢業于中山大學(微博)公共關系專業的楊智在廣東某啤酒集團正式入職接受培訓。
搭上“90后”“早班車”的他,在離校時賣光了所有的教材,提著大學期間自購的一箱人文社科類書籍,到公司報到。在他眼里,教材與自購書,是兩個層次的學習與認知。
“我的目標很明確,大學畢業就工作,早日實現經濟獨立。”楊智相信,“90后”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權利意識。這種認知,來自于他的閱讀與觀察。
大學時,楊智熱衷于公共話題的探討:社會熱點、慈善事業、影視新劇、文壇打假……楊智認為,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熱情地擁抱現實。
畢業找工作時,楊智并未跑遍所有的招聘會。結合所學的專業,他將愛好放到了首位,薪酬其次。“現在求職面對的是市場,雖然競爭激烈,但也自由許多。”
楊智覺得,走出校園便是真正步入社會。現實與理想,總是要在工作中獲得某種平衡。那些所謂的“職場秘訣”,在他眼里形同垃圾。“我覺得現實是一步步走出來的,而非鼓噪出來的。”
入職培訓的第一天,楊智感覺慣常的語境徹底改變了:規模、盈利、營銷、創新,這些詞匯陌生而又充滿新意。“同事聚在一起,大多探討公司內部的瑣碎業務。”在楊智眼里,這些都是每一位職場新人的必經之路,告別校園也就離開了過去的生活,如何適應現在,才是當務之急。
范魯:聽從內心
踏實走好每一步,是最重要的
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的范魯,是一個考場強者。2011年年末參加研究生考試,“一不小心”考進清華;之后又參加國家公務員(微博)考試,考入了外交部。面對同時向他打開的兩扇華麗大門,這位“90后”選擇了后者。
范魯的求學之路十分平順,但他也一直更想擁有更多的自由,比如就業抉擇。大四開學時,他擁有保研資格,申請表都已經發到手了,“在截止日期的最后十分鐘,我終于決定把申請表扔了,參加研究生考試。”他希望自己去選擇,甚至在考研(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