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已提出多年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又邁出關鍵一步。近日成立的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將作為高等院校補充,有效緩解當前上大學是唯一選擇的局面,被業內稱之為“終身教育發展的新載體”。(南方都市報8月12日)
眾所周知,“開放大學”的前身,是“電視大學”,其辦學就立足終身教育,在全日制學歷教育之外,給受教育者提供方便、靈活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選擇。以國家開放大學為例,其前身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而這所大學一直以來,依托全國電大系統組織實施的開放教育面向全國開設理學、工學、農學、醫學、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9大學科95個本科、專科專業。目前共有注冊學生356萬人,其中本科學生105萬人,專科學生254萬人,包括近20萬農民學生,10萬士官學生,6000多殘疾學生。可以說,這是全國最大的“大學”。應該說,這給很多受教育者提供了高考(微博)之外的上大學選擇,可為什么沒有緩解高考焦慮,在很多學生和家長心中,還是高考“一考定終身”呢?
問題就出在開放教育、繼續教育,是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補充”上,而不是與全日制高等教育擁有平等的地位。作為“補充”的繼續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評價體系中,學校低人一等,學歷也低人一等———在學生和社會輿論看來,過去的電視大學,今日的開放大學,根本就不是大學,而從電視大學拿到的文憑,含金量根本就不好與全日制教育相比,有一些研究生招生機構,就明確不招收持自考、繼續教育文憑的學生,或者雖不明說,但在具體招生過程中,有意無意地進行歧視。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接受繼續教育,是很多受教育者無法進入全日制大學之后的無奈選擇。
對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特別是成人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辦好開放大學,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這實質上要求給予繼續教育平等的辦學地位。
開放大學正是根據國家教改精神成立的。此前,一些地方在貫徹落實國家教改精神時,也制定了發展終身教育的相關條例,提出繼續教育可承認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學分。這貌似在搭建“立交橋”,可其實仍舊把繼續教育設置為低于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教育,只讓開放大學對全日制教育開放,而沒有全日制大學向開放大學開放,如果繼續教育和全日制教育平等,那么,全日制高等教育也應該承認繼續教育的學分的。繼續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立交橋”,應該是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學生可選擇接受繼續教育,接受繼續教育的學生,可根據學分情況,申請進入全日制學校。這就打破了各類教育之間的圍墻,也破除了“學歷身份”,自然也就消除了“一考定終身”。
在美國,社區學院的申請門檻遠比名校低,學費也不高,課程學習很靈活,很多受教育者先選擇上社區學院,然后再轉學到名校。在社區學院與名校之間,有學分互認和轉學協議。這種高等教育體系,就給學生多元的教育選擇,也促進各類教育平等競爭。而之所以社區學院的學分能得到名校認可,除了辦學者沒有“門戶之見”外,社區學院嚴格實行“寬進嚴出”的教育,保障每個獲得課程學分的學生都“貨真價實”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不少社區學院辦學富有特色,其教育教學質量,甚至超過了一些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