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著名性學家、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彭曉輝在一次公開講座中建議,現在大學生談戀愛不稀奇,但校園里每個地方都是公共場合,沒有真正私密的空間獨處。彭曉輝建議,公共戀愛場所可隔成半封閉小單間,讓學生情侶自帶蠟燭、電腦、游戲來談戀愛,既安全,又能方便學校監管。 (11月14日《信息時報》)
“戀愛專區”的建議引得質疑聲一片,不少人一本正經地擔心起來,這些“憂思”不外乎兩點:一是這可能會變相鼓勵性自由,“您是想大學畢業照片都是一家三口吧”,二是說這“專用場所”占用公共資源,而大學是學習的地方,戀愛的權利當然得靠邊站,等等。
這些話看似義正詞嚴,推敲起來又不堪一擊。前者的擔心,實在有些罔顧當代大學城的“學情”——隨便哪個大學,真要找個談戀愛的地方,太易如反掌了。比如,南京仙林大學城日租房路邊拉客現象泛濫,學生及當地居民不堪其擾。可見,只要花點錢,租個“專用場所”,算多大的事兒呢?至于后者的擔心,既有衛道士嫌疑,還缺乏經濟學資源優化配置的常識。上過大學的都知道,自修教室、圖書館、閱覽室經常是情侶“占座”、上演“無聲戀愛”的風水寶地,各種親密情狀不僅擠占學習資源,還容易讓周邊的純情小男女心猿意馬——如果算上成本收益賬,弄些“小單間”,誰說不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首選?
筆者陳述以上事實,并非要佐證“戀愛專區”有理。事實上,這確實是個不太靠譜的建議:譬如這小單間“半封閉”,但因為場所固定,萬一時常有好奇者流連觀賞咋辦?譬如鼓勵自帶蠟燭,這讓眼神不好的監管者情何以堪——再說,戀愛本就是隱私,還要別人來“監督”?真要談個戀愛,現在大學綠化率普遍比較高了,隨便找個小樹林、小長廊足矣。說得狠一點,所謂“戀愛專區”的邏輯,根子里還是流露出了并不開放的“家長[微博]習氣”。
不妨對 “戀愛專區”一笑而過吧,專家可能久居研究室,對于高校戀愛的行情不甚明了。再說了,一個講座中的小小建議,或者只是特定語境下的玩笑罷了,實在犯不著大張旗鼓地批判。但這個“戀愛專區”建議所觸發的諸多民意反饋,反倒值得我們思考良多。
一者,大學生對戀愛而言,缺的未必是“專區”,而是“能力”(譬如安全能力、責任能力)。前不久,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人工流產多達1300萬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歲以下女性占一半以上,大學生成為人流“主力軍”。如何在戀愛中教會剛成年的孩子 “發乎于情、止乎于 ‘安全’”,可能比提供專業場所更為迫切。二者,整頓好校園內“戀愛死角”的秩序,既為大學生戀愛提供了最佳場所,也省卻了那些稀奇古怪的校園傳說——設若在自己的校園內談個戀愛都不安全,這樣的高校,教學質量恐怕也很難讓人放心了。
無論有沒有“戀愛專區”,青春還是那個青春,大學還是那個大學,而呵護一切純美的感情、尊重那些策馬揚鞭的歲月,也算是捍衛每段值得追憶的人生吧。 (解放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