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陰題視頻在微博熱傳后,不少家長也紛紛發博舉報其身邊的“陰題”。“我兒子遇到過一道歷史陰題,絕對讓人崩潰!”南京市民王女士曬出了上面這道她兒子前不久遇到的三道歷史“陰題”。“這也太摳字眼了吧?”王女士說。
陳女士兒子在南信大附小上五年級,前些日子,她心血來潮看了兒子做的一道奧數題:有三組數字,分別是(1、3、7、8);(2、4、6);(5、9),每組數字都因一個共同規律而歸為一組,請說出規律。
答案令人大跌眼鏡:(1、3、7、8)讀音都是一聲;(2、4、6)是四聲;(5、9)是三聲。
“這哪是數學題啊!”陳女士說。
11月初,重慶商報則報道了當地一位家長被女兒的一道一年級語文“陰題”難倒的事。
題目是:有個孩子叫白方,站在水邊看文章,打一個字。這位家長想半天也沒找到答案,求助碩士朋友仍無果,最終上網求助網友才知道答案是:“激”。
記者在網絡上檢索“陰題”后發現,網友貼出的“陰題”涉及語文、數學、歷史、化學等多個學科。
目前在出版社工作的曉鐘殘漏(網名)告訴記者,他曾做過幾年教師,也曾做過幾年義務教輔的出版,他說,最近網絡熱傳的“陰題”,多安排在初中、小學(尤其是小學)的各科同步類教輔的課外練習題中。“出這些題的輔導書多以拓展兒童思維和智力為噱頭介紹他們的陰題。”
而南京拉薩路小學四年級數學老師查女士表示,曾遇到學生向他們請教類似“陰題”。一些解題方法夸張得老師都感覺“吃不消”。
七嘴八舌聊“陰題”
“陰題……原來還有這么一說……現在的小朋友們,你們辛苦了!”對于崔老師的陰題視頻,有網友表示,拿這種靠偷換概念等手段得到答案的題目讓學生做有點誤人子弟。但也有網友表示,類似崔老師出的陰題只是活躍課堂氣氛使用的游戲而已,“中國人的創造力不行,就是因為想問題模式化、教條化,你不要看這個老師講的有點二,但確實是教育孩子的好案例”。而記者采訪也發現,對于“陰題”的看法持正反兩種觀點。
反對
陰題無法教孩子解題方法
南京拉薩路小學葛老師直言,“陰題”完全沒有教學的含義,她不提倡小學生做過多此類不走尋常路的數學題。拿“菱形題”舉例,葛老師說這是一道圖形題,正確的解題方法一定要由一個圖形變換成一個或多個圖形,要有圖形的特征在里面,才能稱為圖形題。用“1個◇”來解答,不是在訓練所謂的“逆向思維”,而是把題目變質了,是一種偷換概念。葛老師認為,常做“陰題”可能導致學生出現愛鉆牛角尖的情況。“正規教學應該教學生解題方法,我們常常花兩節課的時間講一道題,為的就是告訴學生們方法。循序漸進,因人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規律。正如每一個季節有不同的風景一樣,每一個年齡段都有自己接納知識、理解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固然需要超前開發,但仍須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不能過度開發,拔苗助長。”葛老師覺得,“陰題”過于抽象,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反易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