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近日傳出消息,無經費、無課題、無成果的“三無”博士生導師將不得招收博士生。該校將每年設置博導崗位800-900個,博導需在科研成果培養質量、科研項目和經費、試驗狀況等方面具備一定的條件才可以上崗招生。截至2011年,武漢大學已有1300多名博導。改革將致500多名博導不能上崗招生。相關負責人表示,“三無”導師可以在滿足條件后重新上崗。
為何要打破博導們的大鍋飯?2008年起,該校博士生招生規模基本穩定在1550人左右,每個導師平均只能指導一兩名博士生。博士生招生數量相對有限,而博導數量又在持續增加,構成了矛盾。
2012年9月,經過數次修訂的《武漢大學博士生指導教師崗位管理辦法》開始正式實施。1300名具有博導資格的教師集體“臥倒”,申請800個博導崗位。在確定上崗導師以及崗位招生數時,重點考慮五個因素:科研成果、科研項目、培養質量、學科實力與師資力量、生源狀況。
盡管這項制度讓專家和學生叫好,但畢竟觸動了數百名教師的利益,所以該制度從一開始就在爭議中推行。不過,讓校方滿意的是,全校41個研究生培養單位,都在規定日期內報送了上崗博導名單,為2013年博士生招生奠定了基礎。據悉,為了照顧一些教師情緒,部分院系實行“輪流坐莊”。校長表示,在制度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2014年堅定不移地執行新的博導崗位管理辦法。
據武大教科院教授陶梅生介紹,2008年開始,武大已經開始實行博導向學校繳納一定博士生培養經費,支持博士生的科學研究。這可以看成是新辦法的醞釀。新辦法可以促進博士生培養質量、導師科研水平和學校競爭力提高。不過,基礎理論人才培養和高端創新應用人才培養畢竟不同,兩類博導可適當進行分類管理,區別對待。
讓博導頭銜“下課”
在我國,博導是個重要的學術頭銜,擁有這一頭銜者,不但可以招博士,而且可以享有更高的福利待遇。
國外大學中,根本就沒有博導這一說法,或者說,它最多只表明一種工作狀態,即在帶領博士生做博士論文。這個活兒教授能干、講師也能干,只要他能指導學生寫出好的論文、做好的科研。
取消博導頭銜,誰能招到博士,就可履行導師指導責任,這無疑讓大家把對“頭銜”“身份”的關注,轉向對教育培養質量本身的關注,導師會以自己的培養質量、聲譽來吸引博士報考,而再難以用博導的身份進行忽悠。新京報網
恐將制約學術研究
如今,大學的科研學術已被一系列的量化指標所統領,象牙塔更像是一個生產科研項目和適銷對路的青年勞動力的大工廠。拉項目、拖關系、找經費成了眾多教授們疲于奔命的主要營生。
只有做項目的博士生才是有事可做,讀書思考、著書立說就是無事可做嗎?難道博導培養博士的方式就是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充實到那些科研生產流水線上嗎?以項目經費和成果數量來考核博導資格,恐怕進一步制約學術研究和思想交流,助長了教授們將國家的高校資源拿到市場上尋租賺錢并且用研究生當廉價勞動力的歪風邪氣。
用一刀切的方式做量化評估,排擠踏踏實實搞基礎研究的人才,將再難誕生思想大師和科學巨匠。
微博熱議 >>>
@圖中飲杯茶:博導就是靠項目生存。沒項目,怎么帶學生?競爭是必須的
@懿點兒:幾百個“三無”博導,怎么評上的?都夠再辦家大學了。
@黎lg廣:這也不合理啊,那些文史哲的博導去哪弄項目啊?
@說實話189:基礎類學科現在就是靠國家的救濟,沒了基礎金字塔再高也脆。
@范小青muc:“無成果”的下課還講得通;“無經費無課題”作為下課的頭兩個條件,卻不一定公平啊。(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