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招生考試現場
2月27日下午,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主任張堯坐在京劇表演專業三試的考場,看著眼前賣力表現但仍然有些差強人意的考生,他心里越來越擔心:“現在的生源一年不如一年,要想按計劃保質保量地招夠50人,實在太難了!”
隨著中央戲劇學院京劇專業獨立成系,今年全國共有5所院校招收京劇表演專業本科生,計劃招生名額合計110人。但今年是京劇招生的“小年”,全國的生源也不過才100多人。其實,即使是在招生“大年”,京劇專業的報名人數一般也不會超過200人。近幾年來,生源越來越少,生源質量一年不如一年,不少從事京劇教學工作的老師都感到了危機。
今年,各個院校的京劇專業在招生時間上刻意錯開,就是為了爭取招收盡可能多的生源。上海戲劇學院的招生在1月中旬,中戲的初試與國戲的初試錯開了幾天,沈陽師范大學、山東藝術學院兩所院校的考試時間也與其他院校錯開。不過,各個院校之間還是出現了爭搶生源的現象。據了解,有些院校甚至會要求已經通過藝術考試的考生,不要再報考其他院校。
要想在為數不多的生源中選出50位優秀考生,對于國戲的老師來說可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如果國戲按計劃錄取50名學生,那么按照比例就要向75人發文考通知單,但目前進入三試的考生不過才85名,其中仍有不少人并不符合招生標準。張堯表示,雖然生源緊張,但國戲堅持秉承“寧缺毋濫”的原則,寧可不招夠50人,也不會勉強招收一些并不合格的生源。
在傳統戲曲中,并不只有京劇面臨這樣的尷尬。據了解,今年上戲的越劇班雖然列出免學費、給戶口、畢業直接進院團的優厚待遇,但報名者仍然寥寥。
張堯認為,京劇專業本科招生之難,其實問題不是出在考生身上,而是近些年來傳統戲曲的中專教育越來越不受重視。目前,除了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和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京劇專業年年招生外,其他許多中專學校都是隔年或是好幾年才招一次。但目前國內5所招收京劇表演專業的院校卻都是年年招生,這樣一來生源自然緊張。
在張堯看來,要解決當下京劇人才的困境,一方面應該將京劇人才培養的重心往中等教育傾斜,另一方面應該從“出口”解決。“京劇院團純粹靠市場生存太艱難了,如果國家從保護國粹的角度出發,給予京劇演員更好的待遇,讓這個職業得到應有的尊重,肯定也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從事這個行業。”
現場目擊
考生報名學京劇
竟為一圓影視夢
2月27日下午,北兵馬司胡同北劇場,咿咿呀呀的皮黃之聲從劇場的大門里“溢出”,幾乎“淹沒”了半條胡同。小偉和幾個伙伴,在胡同里比劃著身段,一起等待著中央戲劇學院京劇系的初試。
今年是中央戲劇學院京劇系獨立成系后首次招生,這個2011年才設立的專業卻顯示出了超乎尋常的魅力──計劃招生20人,前來報考的考生卻有145人。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中國戲曲學院127人的報考人數。
京劇教學歷史遠沒有國戲悠久,師資力量也難以匹敵國戲的中戲京劇系,為何能有如此魅力?剛剛從國戲考場鎩羽而歸的小王認為,中戲京劇系成立不久,競爭不會像國戲那么激烈,機會也更多。而且從師資方面看,中戲也力圖打造一支金牌的教師隊伍,目前9名專任教師中,6名都是國家級賽事的金獎獲得者,有著豐富的表演和教學經驗。
但還有一些考生看重的則是“中央戲劇學院”這塊金字招牌,和它背后附加的更多隱形“價值”。來自沈陽的小李,家里已有好幾代人從事京劇事業,但他對京劇的前景卻并不看好,“現在京劇不景氣,進入中戲能夠更近距離地接觸到學校的影視表演專業,說不定以后就改行做影視了”。對于小李的看法,站在他身邊的伙伴小寶也頗為認同,他相信,中戲將給他們的未來更多可能性。(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