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以來,各大高校紛紛召開校園招聘會,拉開了2014年就業季的大幕。據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將有727萬大學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較上一年增加28萬人,再次創下歷史新高。盡管剛開始求職之路,但是不少大學生已經品嘗了就業難的苦澀滋味,尤其是文科生更是面臨著不少困難。
12月12日,一份調查引起人們的熱議,“傷不起的文科生”成為不少人吐槽的話題。這份由麥可思、搜狐教育和學而思培優聯合發布的《2013中國數理化(理科)基礎教育白皮書》顯示,在2012屆各個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中,建筑學畢業生的平薪酬居各專業之首,為每月4453元。這份排行榜的前十位中,理科專業占七席。排行榜的倒數十位則全部是文科專業,其中薪酬最低的是歷史學專業的畢業生。
調查顯示,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已成為影響學生選擇文科或理科的重要因素。關注未來就業形勢和高考選擇志愿已經成為不少大學生的普遍心態,理科高考填報志愿選擇余地大、就業面廣是被普遍認同的,而這兩方面恰恰是文科專業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專業選擇方面,《白皮書》指出,37.47%的中學擇文理科的首要考慮因素;27.76%的中學生的學科選擇主要參考“擇校和專業選擇的便利性”,相較而言,表示會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學科的學生則不到兩成。
盡管這份報告有著“商業化”“市場化”背景,不過其結果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毋庸諱言,純文科在就業市場遇冷,是個不爭的事實。
有專家指出,純文科遇冷折射產業布局的傾向性和社會需求不旺。而高校對文科生就業難也負有很大的責任。
過于濫開文科專業,是不少二本、三本院校的普遍做法。我國不少高校每年都會新增人文社會科學專業,且招生規模還在增加。因為開辦這些專業,不需要像理工科專業一樣,有專業實驗室、專任師資,因此學校容易舉辦人文社會科學專業,選擇通過舉辦文科專業來擴大學校的辦學體量。這直接導致文科專業擴招迅猛,而教育質量下滑。
“很多學校跟風設置了一個專業,但是到了就業的時候就發現當初的熱潮消退了,吃虧的還是學生。”一位教育部門負責人如是說。
學者熊丙奇則認為,走出目前的文科就業困境,關鍵在大中學校自主辦學、學生自由選擇。在進入大學后,學生可自由轉學、轉專業,這就把個人的興趣、能力與大學、專業的選擇結合在一起,而大學則形成明確的辦學定位,辦出自身的特色,同時必須對受教育者負責。記者 于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