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一所民辦學校內,課間時間孩子們正在活動
由于沒有辦學資質,在一些民辦學校就讀的孩子無法解決學籍問題,9月4日《河南商報》報道了這個問題后,引起很多讀者關注。一些民辦學校負責人反映,由于門檻過高,民辦學校轉正很難,希望政府部門降低審批門檻。專家表示,民辦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公辦學校的壓力,承擔了義務教育的責任,政府部門理應給予扶持。
改變
多年的“黑戶”轉正了
鄭州市金水區文馨小學由原來的春筍小學改名而來,此前學校因為沒有辦學資質,一直以“黑戶”身份存在。
去年7月,因存在房屋產權糾紛、未報送民辦學校設立申請及校舍硬件不達標等原因,春筍小學被金水區教體局強制取締。隨后,辦學人楊萬霖擇址籌建文馨小學,并向金水區教體局報送民辦學校設立申請。
今年4月,金水區教體局批準金水區文馨小學為符合辦學條件的民辦小學。
楊萬霖先后創辦過三四所農民工子弟學校,為上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了上學機會,但由于辦學條件達不到標準,一直拿不到辦學許可證。這些年,楊萬霖一直為民辦學校的“身份”而奔波。
無奈
門檻太高,民辦學校轉正難
在一些人看來,之前的春筍小學能獲得辦學資質,多少有些幸運。在鄭州,沒有辦學資質的民辦小學不下20所,能最終通過審批的微乎其微。
“審批的標準不改變,我們就會一直被卡死。”一民辦小學負責人李先生說。
他所說的標準,是指《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相關規定,即民辦學校的設置標準參照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設置標準執行,各地據此制定地方標準。
“按照鄭州市公辦學校的設置標準,學校要有200米長的跑道,要有科學實驗室、儀器室、圖書館、計算機室等,這些條件對于民辦學校來說,根本無法達到。”李先生無奈地說。
二七區一所民辦小學的校長劉全(化名)算了一筆賬:在都市村莊,6畝的場地一年租金超過20萬元,再除去教師工資、水電費等,收入所剩無幾,更別說改善學校條件了。即使像德全小學這樣很有名氣的民辦學校,經常會得到愛心人士捐助,但要達到公辦學校的設置標準幾乎不可能。
回應
教育部門只能根據規定審批
金水區教體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截至去年6月,轄區共有3.47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轄區學生總數的43%。
“盡管我們盡力保證符合條件的孩子能相對就近入公辦小學就讀,但仍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得不去民辦學校就讀。”該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該區今年新建3所小學、4所幼兒園,改擴建2所小學。但該工作人員坦承,每年學位增加的速度遠不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增加速度。
對于民辦學校的資質問題,教育部門多名工作人員表示了無奈。“《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申請正式設立民辦學校不具備相應的辦學條件、未達到相應的設置標準的,審批機關不予批準。”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部門負責人表示,對于民辦學校的設置,誰也不敢私降門檻。
對于沒有辦學資質的民辦學校學生沒有學籍的情況,中原區教體局教育科科長趙全福表示,暫無明確的辦法為這部分學生辦理電子學籍,“家長在送孩子入學時,一定要注意查詢學校的相關資質,這樣就能避免遇到沒有學籍的問題。”
呼吁
多給民辦學校一些扶持
劉全認為,門檻過高,使民辦學校無法取得辦學資質,而因為沒有辦學資質,學校更難引資改善辦學條件,這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如果政府部門能夠根據民辦學校的實際情況降低審批門檻,這將更加有利于民辦學校的發展。”劉全說。
“隨遷子女涌入城市,公立教育資源不足,民辦學校成為必要的補充,緩解了一部分隨遷子女上學的壓力,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劉軍認為,政府部門應適當降低辦學門檻,給這些學校一些扶持,能夠讓它們盡快取得辦學資格。
鄭州大學社會學教授汪振軍認為,政府部門應該保障民工子弟受教育的權利,從辦學經費、手續辦理等方面進行扶持,對民辦學校在軟、硬件方面存在的問題,應該積極引導,要求其整改。“隨著都市村莊的改造,不少民工子弟不得不回到原籍上學,成為留守兒童,這將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汪振軍說。 河南商報記者 唐韜/攝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徐聰智 記者 熊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