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學說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模式。9月28日,我們即將迎來孔子誕辰第2565周年的紀念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踐行孔子高尚的道德思想,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經濟時代有著洗滌人心,褪除浮躁的重要意義。
9月22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社會工作局主辦、搜狐網承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上行:孔子誕辰網絡文化活動”在孔子的故里——山東曲阜舉辦。
活動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參觀了孔子文化的發源地——著名的“孔府、孔廟、孔林”景區,并對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進行了深入采訪。采訪中,進一步體會和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并親歷著儒家思想帶給世人的深刻啟迪和做人修身之道。
“以仁為核,以和為貴”,孔子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中璀璨發光。站在孔府厚重的門廊前,我們總帶著一絲時光倒流重回百年的錯覺,感受著這蘊含千年文化底蘊的廣袤和深邃。孔林的參天古樹,殿宇森然讓人心生敬畏,碑林,殿堂,院落,朱門,仿佛每一個角落都是孔子精粹文化與偉大思想的交融,靜謐卻了然如心。
“修身養性,仁愛之心”,孔子研究院楊朝明院長如是說。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仁”與“禮”。“仁”即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即是“克己復禮”。道德教化、注重人本思想,修齊治平,在儒家文化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孔子的文化精髓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人際和諧,以和為貴,也體現了現代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并與當今宣揚和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楊朝明院長在回答本網記者的問題中說道,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傳統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也都是大家人所共知,比如四維、五常、八德,四維就是禮義廉恥,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今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價值觀內在精神都是一致的。
21世紀的今天,全球化已成為一股強大的時代潮流,跨越民族、國家的地域界限,使人類逐漸形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但當物質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之時,精神文明卻稍顯滯后,道德危機便凸顯出來。198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此來看,孔子的思想在當今國際社會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孔子文化更是成為中國的一種“軟實力”。孔子思想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民為邦本”的求實思想,都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為我國改革開放提供精神源動力,為現代經濟的發展提供自立、自強的主體意識,從而在當今全球一體化加快的進程中,信奉更加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和為貴,更好地加強國際合作,融入全球一體化。(環球網 齊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