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找孩子”成為佛山人最關心的事,兩天內兩起“初中生失聯風波”成為輿論焦點。桂江一中13歲女生在失聯18.5個小時后被網友尋回,而失聯達50個小時的南海區疊滘中學男生陳家樂也自行騎車回到家中。令人欣慰的是,兩個孩子都未遭受外力迫害。
與以往小孩子被動丟失不同,此次佛山兩個孩子主動“失聯”,背后反映了諸多問題。孩子們因何“失聯”?為何采取“失聯”的方式?如何規避孩子“失聯”?一起來看。
離家的背后
孩子“失聯”誰是“推手”?
霍澤凱:兩“失聯”孩子,一個因上學遲到怕老師、家長責罵而出走,另一個因升學問題與家人起爭執,獨自騎車至江門找工作謀生。現實中孩子出走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多與父母有關:父母重男輕女,父母再組織家庭致使孩子缺乏關愛,父母不和將孩子成為出氣筒等,是最容易讓孩子主動“失聯”的。
心理專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青少年離家出走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單親家庭為嚴重。也就是說,父母在孩子“失聯”問題上承擔著最大的責任,動輒責怪甚至打罵小孩,會讓對方沒有歸屬感;小孩遇到挫折后,不能客觀分析小孩的問題,反而給予責怪,都容易讓對方走極端。
佛山之前就曾發生過很奇葩的孩子主動“失聯”案例,四女孩一起離家出走,其中一人稱原因是家里重男輕女,對她關注非常少,不想留在家里。
夏振彬:孩子“主動失聯”的原因,學校“出鏡率”也頗高。用心觀察不難發現,“失聯”孩子中,上學的比例比不上學的高很多。這并不意外,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是主業,是每天生活的“主旋律”,一些孩子個人情緒也往往被成績、老師評價、同學關系等所左右。
佛山兩個“失聯”的孩子,都是在上學途中突然“失聯”,不排除其跟學校壓力有關。記者調查后發現,女生出走因遲到了害怕被批;男生則因作業、升學等原因,近來情緒低落、“壓力山大”,有了厭學情緒。孩子們自行“消失”的劇情總是相似的,在一些地方的中學生失聯案例中,有人因為學習壓力“躲”了一天,有人獨自去游玩“散心”,有的干脆去外地打工“追尋夢想”。
對于有的中學生來說,“學校”二字有時很容易讓其產生負面情緒。較重的課業負擔,被反復批評、比較直至被否定,學生們汲取不到學習的快樂,這也是學生主動“失聯”的重要推手。
唐金鳳:我關注的是,主動“失聯”的孩子群體中,很大部分是留守孩童。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在外打工,孩子會對那個“吸走”其父母的外部世界充滿好奇,無法抵御來自外界的誘惑。有很多孩子并沒有與父母發生矛盾,他們主動“失聯”只是想出去轉一轉,看一看,玩一玩,礙于父母不同意,就只好不辭而別。
此外,“失聯”的孩子正處于多夢的年紀,只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在幻想與好奇心的促使下,他們往往選擇輕易出走,全然顧不上外面世界的危險和成人世界的復雜。此外,一些文學作品將主動“失聯”描述得豐富多彩,對孩子們也是個誤導。
為什么用主動“失聯”的方式?
霍澤凱:心理學上,人的基本防御手段只有兩種,要么躲避,要么反擊。出走或失聯都可理解成為躲避,就是俗語所說的“一走了之”。“失聯”的小孩,有時只是想找個地方一個人靜一靜,在他們心目中,主動“失聯”是一個簡單的、處理事情的辦法。在出走那一刻,孩子們心里面并沒有大人所想到的責任與風險。
- 相關閱讀
-
無相關信息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