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遇到困難,動輒以“失聯”來應對,其實是抗挫折能力較弱的表現。遇到問題就選擇出走,也可能是因為父母給予了過多的保護和關注,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學習如何面對困難,導致小孩抗挫折能力孱弱,未能跟上成長的腳步。
夏振彬: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問題,但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最讓人“不省心”。我們往常說,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沖動、學壞,比較叛逆。這也意味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需要關懷和溫暖,可問題是,孩子們的情緒“疏導通道”并不暢通。
佛山兩起中學生失聯案例,其中一個父母工作忙,對她缺少關心;另一個想在初中畢業后讀職中,卻遇到了母親的反對和施壓。兩個故事中,家人和老師作為孩子接觸最多的人,都給孩子造成了壓力,目前報道中看不到他們有提供疏導壓力的通道。
用“失聯”這種方式,看起來是熊孩子不懂事,卻往往是他們的無奈之舉。這提醒家人和老師,是不是應該收起板著的面孔,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唐金鳳: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兩起“失聯”事件之所以引起大家的關注,跟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親愛的》有關,大家被電影中的故事所打動,現實中正好出現小孩“失聯”,于是在社交網一陣猛刷,情感和道德上都得到宣泄。
這種“找人”傳播,有助于發動社會力量,幫助家長早日找回孩子。但客觀上,也會讓“失聯”一詞進入不少中學生的眼簾,他們看到“失聯”后會引起如此反響,下回自己遇到挫折,也可能效仿。
每個關注孩童“失聯”的人,都應該看到網絡傳播的負面影響,一次轉發,就有可能是一次效仿,所以應盡力避免孩童和未成年學生對主動“失聯”進行復制粘貼。
防范主動“失聯”,該做什么?
唐金鳳:防范主動“失聯”,關鍵的一步是對主體即孩童、未成年學生本身的“鍛造”。如今不少家庭秉持著“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老掉牙思想,對孩子其實有百害而無一益。
而一些國家早已用各種方式對小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如英國的學校重視“接受失敗”學習,讓學生從小就擺脫完美主義思想,了解“失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日本下雪的冬天,孩子們依然穿短褲;俄羅斯的街頭和廣場,很難見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這些教育不一定均適用于國內,但也給我們一定的借鑒意義。要防范孩童主動“失聯”,關鍵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因此家長切忌嬌寵溺愛,老師也要有意識從小培養孩子的抗壓、吃苦、度過挫折能力。
夏振彬:孩子們在選擇“失聯”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有小孩在回家后,發現爸媽手機響個不停,才知道自己的一時沖動讓家人奔波、絕望。各地的中學生失聯案例中,有人獨自去見網友,有的沉浸在網吧,有的在KTV過夜——天真、單純的孩子們,遠遠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險。
在對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機智”地強調這種傷害和危險,是必須補上的一課。只有孩子們意識到“失聯”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帶來更多傷害,才有可能跟它劃清界限。
霍澤凱:和孩子們“做朋友”。須注意的是,孩子雖小,但也渴望尊重和理解,溝通與關愛。父母若能平心靜氣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多去理解孩子所處的狀況,一起商量問題的解決辦法,就能有效避免孩童“失聯”。
一位媽媽在得知自己念中學的女兒懷孕后,并沒有進行責罵,而是說“發生這事,原因都在媽媽身上,媽媽沒有告訴你怎么去保護自己”,避免了“失聯”發生,接下來才能進行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