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記者 馬澤平 通訊員 陳風軍)前不久,已過知天命之年、雙鬢斑白的張本剛在西安地圖出版社,手捧著自己嘔心瀝血創新的結構格寫字系列產品,緊緊貼在胸堂,百感交集。20個春秋,他對于中國漢字書寫的探索像蒙太奇一樣,清晰地在腦海中一一回放出來。
結緣毛筆字
張本剛10歲上三年級時,學校增加了寫毛筆字課。開始寫字那一節,老師把他的墨錠拿去,兌水放在一個老碗里磨,磨好以后大家都用,并指導大家寫字。據張本剛講,“現在回想起來真美好,老師的毛筆字寫得漂亮,我們學得認真,寫字讓他很著迷。”
1994年,張本剛在鎮安縣白塔中學工作時,開始每天寫鋼筆楷書和毛筆楷書。2006年學校決定開設寫字課,張本剛被學校選定為寫字教師。2007年春,他給學生寫出了第一套《常用漢字書寫練習冊》供同學們習寫之用。經過探索,張本剛得出初步結論:漢字結構是漢字筆畫與部件在相對空間的合理搭配與規范排列,要寫好漢字,首先要在技術層面上掌握。
創造結構格
自從建立起寫好漢字的初步思想之后,他就意識到米字格、田字格在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結構上是有缺陷的,回宮格、九宮格出現在他腦海里。回宮格與九宮格是相對于米字格與田字格的新字格,但它卻丟失了米字格和田字格中的有效輔助線。能不能取其所長,補其所缺,設計出新的寫字格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張本剛在米字格的模型上建立內宮和字形宮,給格子定名為結構格。結構格的設計基本定型,他便開始自我實踐應用。為了尋求黃金分割美學原理,他畫出無數張結構格樣圖貼在墻上比較,尋求參數,他覺得當重心點移至字格中垂線的0.58處時,相對合理,而這個點恰與人體上下肢分割點相吻合,并將這一研究成果萃聚成《漢字的結構格》。
2009年9月,張本剛以“漢字書寫結構格”之名,申請了專利。一年后的2010年9月2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他的專利申請在網上公示。
為了轉化成果,他決定出字帖。2012年下半年,在鎮安職中教學的張本剛利用活動課,在學校學前教育班開展試驗,利用自己的結構格指導寫字,他自己拿出1萬多元,置辦了實驗所需的筆計本電腦、彩色打印機等設備。實驗最困難時,他竟拿不出200元購買彩盒打印紙格,就給每個學生手工書寫結構格字帖。2013年1月終于按預期完成實驗。當他回過頭來看自己寫字的軌跡,他驚訝地發現,他設計成的《結構格寫楷書》是漢字書寫思想的一次前進。于是,他聯系出版社,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湊夠了5萬元的出版費用,結構格寫字系列產品終于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