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肖 云)如果12歲那年,一切照常發展,王丹的生活軌跡可能會因此不同,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她種種關于未來的夢想,此后,殘疾這個詞與她如影相隨,時時刺痛也不斷鞭策著她。20年后,王丹已漸漸走出了殘缺的傷痛,登上三尺講臺,成為了柞水縣小嶺鎮中心校的一名教師。
一場事故成殘疾
12歲時,王丹時常覺得腿疼,她告訴母親,母親帶她去鳳鎮的一家私人診所打了一針封閉針,本以為會止痛,卻不料當晚回到家,王丹的腿更疼了,而且腫得很厲害。父母把她送到縣醫院,醫生說這是打進去的藥物在體內感染了,引起化膿性關節炎。在醫院住了近半年,做了引流手術后,王丹便開始發燒,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甚至讓其父母做好截肢的思想準備。“父親無法接受我失去一只腿,他帶著我去了省上的醫院,這才保住了這條腿,但這次事故造成了我右膝關節強直不能彎曲。”王丹說,出院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她都要拄著雙拐走路,看到自己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她變得敏感起來,不愿出門,也不想去上學。村里的很多人也好心勸王丹的父母,娃連路都走不了,又是女娃兒,還上啥子學呀,但父親卻告訴王丹,身體不好沒什么,只要在學校里把書念好就行。王丹的父親是杏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他把王丹接到自己任教的學校,每天給她從家里帶飯,為的就是能幫女兒排除一切障礙,好好學習,父親還常給她講張海迪的故事,體會到父親的苦心,王丹漸漸打消了不想讀書的念頭,成績也很快排在了班級前列。
上初中后,王丹離開了老家杏坪,來到鳳鎮中學上學。因離家遠,她與同學在校外合租了一間房子,雖然扔掉了雙拐,但她走路卻是一瘸一拐,從租房處到學校只有300米的距離,她卻要走十幾分鐘。當時,王丹的教室在6樓,上下樓梯對她來說,成了最大的難題,為了不麻煩別人,她下課很少出去活動,也從來沒有上過體育課,這些零碎的時間,都被她利用來看書做題。1998年,臨初中畢業的王丹剛好趕上縣中在全縣錄取50名尖子生上高中,雖然體育成績為零分,但文化課成績拔尖的她依然進入了預選。“那時,上高中就是為了上大學鋪路。”父母雖然高興,但經過咨詢卻得知考大學時體檢很嚴格,想到王丹的身體狀況,為了保險,家里人一起商量后,決定放棄高中,選擇了專門接受殘疾學生的陜西省自強中專。
改變對殘疾的看法
報志愿時,王丹出于身體方面的顧慮,報考了不用過多走動的計算機專業,面試時,一位考官告訴王丹,其實她的殘疾并不嚴重,建議報考本校的名牌專業——會計專業,鼓足勇氣的王丹又改報了會計專業。到學校之后,王丹才明白為什么老師會說她的殘疾并不嚴重,在這里,隨處可以見到失去了雙手、雙腿的人,他們有的坐著輪椅,有的需要人攙扶。王丹震驚了:人家那樣都能上學,我要是不念書,真是說不過去了。有時,路過一些重度殘疾學生的宿舍時,王丹都會忍不住走進去,主動詢問他們有沒有什么需要幫忙,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王丹的心結也在慢慢打開,她不再糾結于自己的殘疾,而是開始關注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