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楊建東
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孜孜矻矻,不懈追求,先后被浙江省寧波市教育黨工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教委授予“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全國中語會授予“優秀教師”等稱號,被《語文教學通訊》等多家刊物作為“封面人物”,其研究成果在國內同行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就是來自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的紀勇。
一
1959年7月,紀勇出生于鎮安文家。他說,他一輩子都不能忘懷的是勤勞的父母親無論多么辛苦勞累,都堅持讓他上學讀書,盡最大努力為他提供讀書的環境。父親經常把報紙拿回來,他小時候的課外讀物就是報紙,這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訂閱報紙的良好習慣一直保持到了現在。報紙引導他擴大眼界、寬廣胸懷,走上了讀書、教書、寫書之路。1979年高考,他考取了商洛師范學校。參加工作的第一年,他就參加北京語言文學自修大學和陜西青年自修大學的學習,三年后以優異成績考入商洛師專中文系脫產學習,接著參加陜西師大中文系函授學習,此后又參加浙江省教育科研骨干培訓班,考取了華東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方向研究生。他就是這樣邊教書,邊學習,邊研究,歷年教學成績優秀,時有文章發表,被人戲稱為“福將”“能教善研”的好教師。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他就在《中國教育報》等發表了《要有培養一流教師的膽略和措施》《“向科研要質量”是一場思想革命》《論語文課堂教學的尺度》等文章,后來在教育界普遍興起的培訓和科研熱潮,證明了紀老師的預見性和創新意識。他有一種清醒的意識,要站到自己所從事的這個行業的最前沿思考問題,所以,他不放棄每一個學習提升的機會,每學期都要參加全國性教學研討會,獲取最前沿信息,與高層次同行交流,曾在全國中語會教學改革研究中心的會議上多次作重點發言,被選舉為該中心的常務理事,成為全國中語會第一批個人會員,后來又當選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未來學會教育分會理事。“那時的回憶,是亦教亦研的快樂往事。”紀老師深情地說。
二
談起他的第二故鄉,紀老師說:“沿海開放城市,人的心胸都比較開闊,他們重才。這里的人有個好處,只要你做出成績來了,他們就服你。”有一次,市里搞教學比賽,學校選來選去,最后讓他去了,沒想到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稱贊,說從來沒聽到過這么好的課,質問他所在的學校的領導:你們為什么不去聽?結果校長、書記找到教育局,重新組織了一次教學藝術研討活動,請他再次開課。一時間,外地外校老師前來聽課的很多,同事戲稱他為“公開課專業戶”。后來,要參加教學比賽的老師都來找他幫忙設計,每每都賽出好的成績。這為他后來研究教學設計、擔負教學設計和課例研究等任務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經常要開課,還要外出講座,私下里的準備工作是相當辛苦的,心理壓力也很重。江浙自古多才子,人都很聰明,這樣的場面,做得不好便會下不來臺。紀老師就是要爭這口氣,要做就一定做好。他的課和講座越來越受歡迎,從寧波走向浙江,走向江蘇,走向河南,走向河北,從中學課堂走到高校課堂。學員們說,他的課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教學實踐,是真能把問題講透的好老師之一。
三
我在不少文章里看到,紀老師總是強調一句話:對一個問題,想和不想不一樣;把這個問題想了,說和不說不一樣;把這個問題說了,寫和不寫不一樣。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必須要有研究過程。這是紀老師的經驗之談。幾十年來,紀老師堅持研究,可謂厚積薄發。在研究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豐厚了學術思想,銳化了他犀利的文筆。目前,他已經出版了《紀勇教寫作》《多位互動寫作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語文案例教學論》等專著,主編了《高考講義(語文)》、《高考語文新策略》《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優化設計》《高考新坐標》等教輔圖書20多本,還參與編寫了《諸子百家金言辭典》《中學語文教學研究》等10余本辭書、教材。他的課例研究課題,被立為浙江省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發表的十余篇文章產生了廣泛影響;他的多維互動寫作教學研究課題多次獲得全國中語會等部門的獎勵,《中學作文教學研究》曾專刊推薦,目前應邀在《作文與素材》開設專欄“老紀講寫作”,已經刊登至20期。他作為教育部重點課題的主研人員,自始至終參與組織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經常有各地教師前來請教課題研究問題。